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看似是3种疾病,实则根源相近。它们大多是由于体内痰瘀、湿热等毒邪长期堆积,未能及时清除所致。
就拿胆结石来说,它是湿热之邪灼烧人体津液后逐渐形成的;胆囊炎则是湿热瘀阻在胆囊,引发了炎症反应;而胆囊息肉,是湿气长时间积聚,进而化痰生瘀,相互裹挟而产生。
所以我们治疗时,关键在于彻底清除这些痰瘀湿热毒邪,并阻断其产生的源头,如此才能实现标本兼治。

临床来看肝郁脾虚是导致痰瘀湿热毒邪生成的常见原因。肝主疏泄,一旦肝气郁结,就会使气机阻滞不畅。气行则血行,气滞自然会影响血液流通,时间一长,便形成血瘀。肝与胆互为表里,肝气不舒畅,必然会波及胆汁的排泄,胆汁在胆囊内瘀滞,就容易化湿生热。
此外,肝郁还会克制脾胃,长此以往,导致脾虚,脾失运化,水湿内生,进而滋生痰湿。
基于上述病因,在组方用药时,我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补益层面,以疏肝健脾为要,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防止痰瘀湿热再生。
方中选用柴胡、香附,它们擅长疏肝解郁,能让停滞的气机重新顺畅运行;木香和青皮可增强行气之力,加快气机运转速度;党参和白术则用于健脾益气,提升脾胃运化功能,从根本上杜绝痰湿内生。

其次是清理层面,这一组药物主要是清除体内已然存在的毒邪,阻止息肉、结石进一步发展,遏制炎症恶化。
丹参和三棱活血化瘀,能消散胆囊内的瘀血阻滞;白芥子化痰,将堆积的痰湿化解;泽泻和茯苓利水渗湿,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茵陈和黄连清热燥湿,清除胆囊内的湿热之邪。

最后是攻坚环节:选用鸡内金通淋化石,帮助打碎体内的结石;海金沙不仅能通淋,还可止痛,缓解结石、炎症带来的疼痛;牡蛎和昆布软坚散结,对于已经形成的胆囊息肉,能起到软化的作用。
这样一张精心配伍的方子,从肝脾入手,既能补足身体亏空,又能彻底清除胆囊内的毒邪,对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都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当然,在临床应用中,我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差异,对药方进行灵活加减,做到因人而异、精准施治,这样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正如中医所言:“病有千变,药有万变,知常达变,方为良医。”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胆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