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会使用无人机拍摄鸟类不是什么稀奇事,但近期,央视曝光了摄影圈一些诱拍伤鸟的行为。

2024年5月,在江苏淮安,一只成年东方白鹳,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发现惨死。
经调查,这只东方白鹳大概率是在飞行或栖息时被无人机螺旋桨绞断双腿。
它受伤后仍试图爬行5米返回巢穴,但最终因失血或感染死亡。

东方白鹳,全球濒危物种,现存数量不过约9000只,它们的生存本就面临着栖息地破坏、盗猎等诸多威胁,这起事件更是雪上加霜。
这些优雅的生灵,在漫长的进化中适应了自然的法则,却难以躲避人类科技带来的意外灾祸。

它们体型笨重,面对高速旋转的无人机螺旋桨,躲避能力十分有限,纤细的双腿一旦接触,瞬间就被切断,生命也随之消逝。
无人机带来的生态危机这起事件背后,暴露的是无人机对鸟类的多重威胁,除了直接的物理伤害,无人机还严重干扰着鸟类的正常生活。
在繁殖期,无人机的噪音和近距离飞行,会让亲鸟惊恐万分,甚至弃巢而去。

那些嗷嗷待哺的幼鸟,失去了亲鸟的照料,只能在巢中慢慢夭折。
对于迁徙的鸟类来说,无人机的反复惊扰,会让它们不断惊飞,体力被过度消耗。
要知道,迁徙本就充满挑战,体力的过度损耗,很可能让它们在中途就失去生命。
长期的干扰,还会改变鸟类自然的觅食、栖息等行为模式,从根本上影响它们的生存。

在摄影圈,部分摄影爱好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画面”,完全不顾鸟类的生存。
他们使用无人机侵入鸟类的育雏区,甚至为了优化构图,修剪巢边的树枝。
这种行为,无疑是以艺术之名,行伤害之实,将鸟类的生命异化为取景框中的符号。

从法规层面来看,虽然无人机使用已经有了实名制等规定,但在监管执行上存在着诸多盲区,尤其是在偏远的湿地等鸟类栖息地。
部分涉事的大型无人机,超出了普通爱好者的使用范畴,然而现行法规对这类设备的限制明显不足。
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有网友呼吁,在东方白鹳的栖息地、繁殖区周边,应尽快划定无人机禁飞区,并通过电子围栏等技术手段严格限制飞行。

对于伤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为,要明确无人机操作致害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同时,也需要对公众进行教育,倡导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减少对鸟类的近距离干扰。
无人机厂商也可以在系统中预设保护区禁飞限制,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我们热爱自然、记录自然,前提应该是尊重每一个生命。

只有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才能真正实现“镜头里的和谐”,让这些美丽的生灵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繁衍生息。
对于此事,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