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的固态电池:车企一窝蜂量产,电池巨头却“泼冷水”降温

红鑫心科普社 2024-11-26 07:22:36

红鑫科技社导读

固态电池,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可是,车企们的宣传真的靠谱?

尤其是比亚迪、上汽和广汽等大佬们频频抛出量产计划,真相却可能没那么简单。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固态电池的真实进展,看看这些车企的技术实力究竟能不能撑得起他们的承诺。

固态电池的真实进展

消费者在关注固态电池技术时,应理性看待车企的宣传,了解技术发展的真实进展。

固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电池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很多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的固态电池技术研发进展,试图借此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消费者,我们有必要理性看待这些宣传,毕竟固态电池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离真正的量产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比亚迪作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车企,自然也在固态电池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比亚迪的首席科学家廉玉波曾表示,固态电池在3年内广泛应用比较艰难,但如果是5年内的话,实现起来反而较为容易。

这个表态在业界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3年和5年差别太大,不免让人对比亚迪的技术储备产生疑虑。

而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量产计划,上汽集团计划在2026年四季度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广汽集团则计划在2026年将全固态电池装车。

其中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型为广汽埃安的昊铂。实际上,上汽和广汽所宣称的固态电池,可能更多的是聚合物固态电池,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固态电池。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从材料上看,固态电池最核心的就是电解质,而目前市面上的锂电池则是使用液态电解质。很多人认为固态电池就是将这个液态部分替换成固态部分,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在进行研发,一是硫化物固态电池,二是氧化物固态电池,还有就是聚合物固态电池。

前两者各有利弊,比如硫化物固态电池具有较好的离子导电性,但安全性和材料成本较高;

而氧化物固态电池则相对安全,但是离子导电性不够突出,同时成本也偏高。

聚合物固态电池则兼顾了安全性和成本,同时也具备不错的导电性能,是目前各大车企量产计划中最主流的一条技术路线。但是如果说聚合物固态电池就已经完全成熟了,那可能还为时尚早。

量产可能性存疑

实际上,我们在看到车企宣传的量产计划时,很有可能被带入了一个信息误区。

前不久,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在公开场合表示,固态电池研发已经持续了78年,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只有4,量产可能性不大。即便是小批量生产,也需要到2027年才有可能实现。

这里的技术成熟度4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根据以往的经验,0代表完全不成熟,5代表基本成熟,可以量产,但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而10则代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大规模应用。4这个级别,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而曾毓群后面提到的量产能力,更是让人感到疑惑。他直言全行业没有一家企业具备量产的能力,我们知道,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其生产线的规模和效率是行业顶尖的,但连他们都不敢说具备量产能力,那么其他企业可想而知。

这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比亚迪、广汽以及上汽所宣传的量产计划,就难免让人产生怀疑,这些车企所宣称的固态电池量产能力,是否真的有技术支撑,还是说更多的是为了营销和提升品牌形象,以吸引消费者关注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毕竟,在传统汽车市场和消费者之间,新能源车企始终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如果能够在技术上给消费者一些信心,那么或许会帮助他们改善这种局面。

红鑫科技社总结

大家觉得固态电池的未来究竟能不能实现量产?还是说这不过是车企的一场营销秀?我个人觉得,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要实现真正的量产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的突破。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哦!

0 阅读:0

红鑫心科普社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