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08年后连续多届舞弊选举的存在,孟加拉国选民的偏好结构几乎成了一个"黑箱"。如今,随着"七月起义"为恢复民主制度带来契机,各类民意调查正在帮助解读这一不断演变的选民图谱。知名智库创新视野(Innovision)于3月8日发布的最新民调引发广泛关注,该调查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矩阵,在孟加拉全国八省64个地区的10,696名受访者中展开。

舆论场热议的焦点集中于政党支持率数据:在明确表态的群体中,民族主义党(BNP)以41.7%领先,伊斯兰大会党(Jamaat)31.6%,人民联盟(AL)13.9%,新兴青年政党5.1%,其余7.6%分散于小党。这一结果引发不同阵营的激烈反应。但细究调查设计可见,该数据仅基于4,356名既已决定且愿公开立场的受访者,仅占样本总量的40.7%,尚有59%选民处于"决策迷雾"中。
进一步分析显示,城市居民、Z世代(18-28岁)和女性选民构成了未决群体的主力军。其中29.4%属于典型摇摆选民:40%将根据候选人资质决策,27%视选举前政治态势而定。值得注意的是,5%的未决者担忧其心仪政党可能缺席选举(暗指AL支持者的隐晦立场),另有11%对主流政党彻底失望,可能成为新兴势力的潜在票仓——这与2018-2022年TAF-BIGD民调中超六成民众渴望新政治选项的结论形成呼应。
在决策机制层面,传统社会网络显现强大影响力。当受访者列举三大投票动因时,51%的反馈指向家庭传统(28.6%)、邻里(12.1%)、朋友(5.5%)及宗教领袖(2.4%)构成的初级社会网络,而媒体矩阵(电视新闻9.2%、社交媒体11.1%等)合计仅占27%。这种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粘性政治文化",被认为将持续利好BNP及其盟友伊斯兰团体。
该调查揭示了三个关键趋势:其一,AL与BNP长期把持的选举双头垄断格局出现裂痕;其二,伊斯兰势力的复苏与青年政党的崛起正在重塑政治光谱;其三,尽管选民结构呈现流动性,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投票惯性仍将主导选举政治。对于试图破局的新生力量而言,如何突破这种基于集体记忆的政治惯性,无疑将是一场艰难战役。未来数月,随着选举进程推进,这个拥有1.7亿人口国家的政治版图将迎来新的嬗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