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一书对刘秀未到北方征战,又放任南方的“内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理由是,现在匈奴人已被一分为二,刘秀可以乘势而起,一举灭掉他们。既然如此,刘秀为什么不派人去攻打?
王莽的摄政日至刘秀一统天下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匈奴、乌桓和西羌等大国纷纷兴起,而匈奴又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一个国家。
刘秀登基之后,曾经向匈奴人派出过使节,但是,匈奴人仗着自己的实力,嚣张跋扈,一直到了南方,都没有停止过对汉人的进攻。由于没有完全实现统一,光武帝只能隐忍不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匈奴人的国内冲突加剧。
原因是韩邪单于去世后,他的儿子乌珠留在他身边,继承了他的单于之位,而他的哥哥瑜则继承了他的位置。瑜成为单于之后,为了将皇权传于其子,便将王昭君之子、其时的右古骊王之牙斩杀。依照那个时代的惯例,金牙大师应当继承左贤王的位置,而左贤王正好是大单于的继承人。
智齿的外甥比丘得知此事,大发脾气:“依照手足传承的惯例,应当让智齿继承单于之位;按照传统,我是长子,自然是要继承家产的。等他一走,我就会成为他的下一个牺牲品。”
所以,他对自己有了戒心。
四十六年,他去世,他的两个孩子,乌达鞮和蒲奴,继承了他的单于之位。
他对自己没有继承单于之位的事情,也是深恶痛绝,所以打算投靠东汉。
公元四十八年,八部匈奴领袖一致推选毕氏为单于,自此,匈奴人分成了两个部落,一个是南方,另一个是北方。
呼韩邪单于
东汉国力强大,而匈奴则强大无比,为了不被围攻,他们决定投靠东汉。当然,这也是为了除掉一个强大的敌人。
公元四十九年,为了表示诚心和扩大势力,毕发大军攻打北方,北方被打得溃不成军,撤退了上千里。应当指出,南边的匈奴人并未随其北上。
为了消除边疆的威胁,刘秀接受了中郎将军耿郭的提议,并于50年将他的名字改成了“南单于”。南方又一次打败北方的一支部队,取得胜利。
刘秀为了平定南方的匈奴人,又下了一道旨意,让南方的单于在西河郡城定居下来。
西河郡安定下来后,单于下令八个匈奴军,进驻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燕门,代郡。
北方单于害怕被其他国家攻打,便命令北方不再进攻,在51年,他派出特使,与东汉和好。
那时,身为皇储的刘庄,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以为南匈奴不过是初降,北方单于畏惧,所以才要加入,若是此时答应了,只怕南匈奴就会起异心。刘秀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便下令不接待北方的匈奴人。
麾下将军臧宫和马武听闻北方匈奴遭遇旱灾,也曾奏明:"匈奴贪利,不讲礼,贫穷时叩头,富裕时偷窃,边境受其毒害,中国担心他们会与我们发生冲突",曾奏请出兵北方。
公元五二年,北匈奴又向他提出和谈,他上疏:“南方得不到援军,北方也不能完全断绝,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客气的,但没有回信。说是重赏。”
班彪觉得北方和北方的匈奴人都不可全信,既无法把南方的匈奴人赶走,也无法把北方的匈奴人全部歼灭,两个国家的联系都无法切断,还是让他们共同存在比较好。
刘秀采纳班彪的意见后,命令部属接待北方匈奴人,并答复北方单于,但是没有派特使前来拜访。
刘秀知道班彪的意思,所以才会这么说。
臧宫和马武的上书,和刘庄的上书,都有一定的理由。
只是匈奴以游牧生活为主,若是与南边的匈奴结盟,再发大军,纵然击败了北边的匈奴,却也难以根治。
这一招不但耗尽了他们的财力,还让他们成为了别人的踏脚石,因为边关虽然不适宜农耕,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他们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向北方扩张,让他们的国力更上一层楼。
就算不向南方扩展,北方的鲜卑族也一定会乘着这个机会向北方挺进。为什么要让自己的敌人更强?
在《剑桥中国史》一书中,作者认为:
按理说,刘秀应该先攻打北方,然后再下令北方的北方,把北方的北方变成北方的领土,然后再夺回北方的八个大州。
昭君出塞外
匈奴人的分崩离析,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北方的匈奴,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会与北方的匈奴交好,而不是为了帮助东汉,才去攻打北方的匈奴。要知道,当年他手下的八个部落,也曾经攻打过东汉的边疆,劫持过不少平民。事实上,从臧宫将军都说出“无有礼信”这句话来看,我们可以想到接下来会出现的情景:
南匈奴和汉朝联合,历经艰难困苦,最终将北匈奴击溃。这一夜,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举国欢呼。但到了晚上,北边的匈奴人却悄无声息的切断了汉军的补给线,然后调转方向,冲向汉军,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直接将他们打得溃不成军。汉朝暴跳如雷,立刻出兵攻打北方的匈奴,双方再次开战。这时,还没有投降的乌桓和西羌,也乘势攻入,两汉边境陷入了绝境。
《孙子兵法》说:"久攻不下,国家无所需","诸侯乘势而上"。虽然这只是一个猜测,但也不敢肯定,因为匈奴会不会入侵。
就算那时南匈奴不造反,但谁敢说他们就会顺从地迁徙?要知道那时的西河一带,物产丰富,北方的匈奴人早就盯上了。汉和帝时期,耿夔打败了北方的匈奴人,使北方的北方暂时变成了一片空白地带,而南方的匈奴人并未向北方迁移。
就算北方的人肯北上,北方的八个部落会有什么意见吗?要知道在与汉朝联姻后,韩邪单于曾命令各族返回故土,但仍有许多人不愿意迁徙。就算他们在北方安分守己,但是他们也不敢肯定,北方的北方会不会有更多的势力,甚至是下一个冒顿。
刘秀的想法,就是“我势大,敌人就会臣服于我”,与他们和平共处,互相制约,而自己则是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但刘秀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不应该让北边的匈奴人向北迁移,尽管那只是一个暂时的策略。刘秀应该加大对云州的管理和防守力度,派出耿氏一脉,对北边的边境了如指掌,让他们驻扎在云州,这样就可以避免北边的入侵了。
回顾历史,“好战必亡”是东汉时期非常正确的做法,而“忘战必危”则为后人所证实;东汉应该是恩威并举,有攻有守,在袖手旁观的情况下,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军事力量,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做到‘明目张胆地侵犯我汉国,我汉国必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