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功臣李文祥扎根农村50年,墙上一张军人画,暴露他的真实身份

飞翔历史说 2024-11-02 09:04:53

2011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河南濮阳范县北街村的一间破旧的砖房内,省委书记卢展工正在走访慰问。当他的目光停留在墙上一幅泛黄的军人画像时,画中年轻的战士胸前挂满了军功章。"这是您年轻时候吗?"卢书记随口一问,却意外揭开了一个尘封了半个世纪的秘密。眼前这位一直默默在农村耕作的老人,竟然是一位荣获过特等功的战斗英雄。他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功勋?

一、从战场到田间:一位特等功臣的选择

1947年深秋,22岁的李文祥站在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的军营里,接过了崭新的军装。这个来自河南濮阳农村的年轻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创造出怎样的传奇。

入伍第一年,李文祥就在济南战役中崭露头角。当时85团奉命攻打永镇门,面对城墙上密集的火力网,连续几次进攻都未能突破。两位营长已经在战斗中牺牲,团长决定组织爆破小组强攻。虽然他不是共产党员,但李文祥主动请缨参加这次危险的任务。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李文祥和战友们推着装满炸药的手推车,在枪林弹雨中一次次冲向城墙。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炮弹在身旁爆炸,但他们依然坚持运送。整整一夜,他们累计运送了300多公斤炸药。天快亮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永镇门被炸开了一个缺口,解放军部队随即突入城内。这次战斗,李文祥荣立二等功。

1949年春,部队转战上海。在刘行地区,李文祥所在的连队遭遇了敌军的地堡群。密集的机枪火力和遍地的地雷,让战士们寸步难行。李文祥被选入突击队,负责炸毁地堡。他采取了一个奇特的战术:在距离地堡50米处,他装作中弹牺牲,一动不动地趴在战壕里。随着天色渐暗,敌军的警惕性降低,李文祥悄悄爬到地堡附近,引爆了炸药包。这次战斗,他荣立一等功。

在随后的平漂岛战役中,李文祥带领12名战士作为先锋队登陆作战。他们不顾敌人的炮火封锁,抢滩登陆后直插敌军腹地。在一次遭遇战中,李文祥发现敌军正准备撤退,立即带领战士们穷追不舍,最终迫使200多名敌军投降,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次战功为他赢得了"战斗模范"的称号。

到1949年底,李文祥已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福州战役等重大战役。从一名普通战士,他一步步晋升为班长、副连长。在一次重要战役中,他带领突击队成功炸毁敌军指挥部,为我军取得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被授予特等功。

二、扎根农村的艰辛岁月

1962年春天,福建建筑公司的干部宿舍里,李文祥正在收拾行李。他的工友们都劝他:"好好的保卫干事不做,月薪66元的工作不要,何必去农村受苦?"李文祥只是简单地回答:"国家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当时的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村民们常年吃不饱饭。李文祥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自己积攒的钱买了500斤小麦分给乡亲们。但他很快意识到,仅仅是分粮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63年夏天,北街村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李文祥发现村子西边有一条废弃的古河道,如果能够疏通这条河道,引黄河水灌溉,就能解决灌溉问题。他带领村民们开始了艰苦的水利工程。炎炎烈日下,李文祥总是第一个扛起铁锹,最后一个放下工具。整整40天,村民们挖通了长达3公里的灌溉渠,当年秋天,北街村的农作物产量就提高了三成。

1964年,县里开始推广水稻种植。在华北平原种植水稻并不容易,很多村民都持观望态度。李文祥主动请缨担任稻改队长。他从最基础的育秧技术开始学起,还专门去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地气候的种植方法。

改良土壤是另一个难题。范县的土地板结,保水性差。李文祥发现村里有大量的秸秆被废弃,就组织村民收集秸秆制作农家肥。他还创新性地将养殖和种植结合起来,在村里建立了第一个养猪场,用猪粪来改良土壤。这个做法很快在周边村庄推广开来。

1966年,北街村开始尝试农业机械化。李文祥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村里第一台手扶拖拉机,成立了机耕队。为了让更多村民掌握机械操作技术,他把自己的房子改成了培训教室,免费教授村民们使用农机具。到1970年,北街村已经拥有了5台手扶拖拉机和2台大型抽水机。

1975年的一场特大暴雨,给刚刚开始发展的北街村带来了严重打击。村里的农田被淹,新买的农机具也遭到损坏。面对灾害,李文祥带领村民们昼夜抢修堤坝,排水救灾。他把自己的工资全部拿出来修复农机具,还四处筹借资金购买种子,确保村民们不会错过农时。

在李文祥的带领下,北街村逐渐走上了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从人工耕作到机械化生产,从单一种植到农牧结合,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李文祥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住的仍然是当初的老房子,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

三、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1976年的一个秋日,北街村第一个农村合作社正式成立。这个由李文祥倡议建立的合作社,开创了范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23户农民参加,李文祥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合作社刚成立时,遇到了不少困难。有的村民担心合作社会亏损,有的则对集体经营方式存疑。李文祥带头把自家的3亩良田投入合作社,还主动承担了合作社的账务工作。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煤油灯下记账到深夜,确保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

1978年春天,合作社开始尝试规模化种植。李文祥提出了"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规划、统一育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这种管理方式很快显现出成效,当年合作社的粮食亩产量比个体种植高出30%。

教育一直是李文祥最关心的事情。1980年,他发现村里有几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立即召集合作社成员开会,提议设立助学基金。从那年起,合作社每年都拿出收益的10%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到1985年,已经有38名贫困学生在这个基金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

1982年,村里的老校舍已经破旧不堪,下雨时漏水严重。李文祥把自己获得的特等功奖金全部捐出,又发动合作社成员集资,建起了一座砖混结构的新教学楼。新校舍建成后,他又联系县教育局,为学校配备了更多的教学设备。

1986年,合作社开始向多元化经营转型。李文祥提出"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先后建立了农机修理厂、粮食加工厂和饲料厂。这些企业不仅为社员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

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但李文祥始终坚持把大部分收益用于公益事业。1988年,合作社投资20万元建立了村卫生室;1990年,又出资30万元修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每逢年节,合作社都要组织慰问困难户,确保全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1995年,北街村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村经济合作示范社"。当记者采访李文祥时,问他为什么不给自己多分红利。他说的一句话被很多人记住:"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到2000年,合作社已发展成为拥有500多户社员的大型经济组织,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但李文祥仍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每天清晨五点就到合作社上班,晚上九点才回家。他的工资一直维持在普通社员的标准,从未要求过特殊待遇。

四、默默无闻的特等功臣

2001年春节前夕,一位老战友专程从上海赶到北街村寻找李文祥。当看到昔日战功赫赫的战友住在一间简陋的土房里时,老战友落泪了。他告诉村民们,眼前这位日夜操劳的老人,曾经是一位荣获过特等功的战斗英雄。这个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村民们这才知道,他们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李主任,竟然有着如此辉煌的军旅经历。

事实上,早在1980年,国家就给予了特等功臣优厚的待遇政策。按规定,李文祥可以享受副师级待遇,每月能领取几千元的补贴,还可以在城市享受住房、医疗等各项福利。但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也不曾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功勋。

2003年夏天,范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71岁的李文祥带领合作社成员日夜值守在黄河大堤上,组织抢险队伍转移群众。当时有记者采访他为什么不顾年事已高仍坚持在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保护群众安全是我的责任。"整整一个月,他吃住在大堤上,直到洪水退去。

2005年,县里要给李文祥颁发"功勋模范"奖章,他却婉拒了。他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合作社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年,他把评选模范的奖金全部捐给了村里的助学基金。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李文祥立即组织合作社捐款捐物。他把自己积攒的两万元养老钱全部捐出,还带头发动社员捐款。短短三天时间,合作社就筹集了二十多万元的善款和大量的救灾物资。

2010年,有关部门得知李文祥的情况后,多次派人劝说他享受应有的待遇,搬到城里养老。但他始终坚持留在农村。在他的办公桌上,一直放着一本发黄的笔记本,记录着每天要做的事情:检查农田灌溉、走访困难户、统计粮食产量......

直到2011年省委书记到访,很多人才第一次看到李文祥珍藏的那些军功章。那些闪亮的勋章中,有解放战争时期荣获的特等功章,有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英雄"奖章,还有多枚立功奖章。但在他的房间里,这些珍贵的勋章一直被简单地装在一个木盒里,盒子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

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炫耀这些荣誉时,李文祥总是说:"革命年代,我是一名战士;和平年代,我就是一名农民。"在他的带领下,北街村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全省著名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但他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本色,每天清晨第一个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长势。

五、永远为民的赤子之心

2012年初春,李文祥照常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召开社员大会。这一次,他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合作社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让每个社员都成为真正的股东。这个决定得到了全体社员的一致赞同。在改制过程中,他坚持"一户一股"的分配原则,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公平受益。

2013年夏天,北街村迎来了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当年受助学基金资助完成学业的学生。李文祥为他们开辟了专门的创业园区,并提供免费的场地和技术支持。很快,村里建起了电子商务中心,成立了农产品加工厂,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

2014年,李文祥开始推动"互联网+农业"战略。在他的努力下,北街村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开通了网上直播平台。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当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

2015年深秋,李文祥组织村民成立了"乡村振兴培训中心"。这个中心不仅为本村培养技术人才,还定期为周边村庄提供免费培训。每到周末,都有附近的农民来这里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李文祥经常说:"要把先进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农民受益。"

2016年,北街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式投入使用。园区采用了智能温控系统、自动灌溉设备、病虫害监测系统等先进设施。这些设备虽然投入巨大,但李文祥坚持让利于民,只收取基本的运营成本。

2017年,已经85岁高龄的李文祥仍然坚持每天查看农田。这一年,他开始着手编写《北街村农业发展史》,把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都记录下来。他说:"这些经验是几代人摸索出来的,要把它们传承下去。"

2018年,李文祥推动成立了"乡村发展互助基金"。这个基金主要用于帮助村民发展生产、子女教育和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工作全部公开透明,每笔支出都要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2019年春节前夕,李文祥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他邀请村里的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商议村庄未来发展规划。会上,他强调要把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既要保护好土地,又要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李文祥带领村民们积极应对。村里及时调整生产方式,开展线上销售,组织农产品直播带货。同时,他还组织村民为武汉捐赠了大批农产品,支援抗疫一线。

2021年,李文祥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他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笔记、管理经验都整理成册,并亲自指导年轻人学习。在他的带领下,北街村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每当有人问起他最大的心愿时,他总是说:"我就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能够继续把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