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鲳饲料颗粒度,摄食效率研究,加工配方优化,切记适口性

紫樱养殖 2025-03-29 11:31:06

在水产养殖领域,白鲳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养殖品种。白鲳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有着较高的价值。然而,白鲳的养殖并不简单,其中饲料颗粒度、摄食效率、加工配方优化以及适口性等方面都是影响白鲳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南方养殖户来说吧。他在广东有个小型的白鲳养殖场,养殖面积大概有5亩左右。他最初养殖白鲳的时候,就没有太在意饲料颗粒度这个问题。他当时采用的是比较粗放的饲料投喂方式,饲料颗粒大小不一。结果发现白鲳的摄食情况并不理想,有不少饲料都剩余在水底,造成了浪费,而且白鲳的生长速度也比较缓慢。这其实就是因为饲料颗粒度不合适,影响了白鲳的摄食效率。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饲料颗粒度对白鲳的摄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白鲳这种肉食性鱼类来说,如果饲料颗粒过大,它们可能难以吞咽,就会导致摄食不足。而饲料颗粒过小呢,白鲳又会觉得不容易捕捉,同样影响摄食。一般来说,在白鲳幼鱼阶段,饲料颗粒度在0.5 - 1.5毫米左右比较合适;随着白鲳的生长,到了成鱼阶段,饲料颗粒度可以调整到2 - 3毫米。像在华东地区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白鲳养殖场,他们经过长期的试验和实践发现,按照这个标准调整饲料颗粒度后,白鲳的摄食效率明显提高。

饲料的加工配方优化也是白鲳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这和白鲳的适口性紧密相关。我们知道,不同的鱼类对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有不同的偏好。白鲳比较喜欢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以及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料。曾经有个北方的水产养殖研究机构做过一个实验,他们用不同的加工配方制作饲料来喂养白鲳。其中一组配方中增加了螺旋藻粉,这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绿植类添加物,和常见的鱼粉、豆粕等配比。结果发现,添加了螺旋藻粉的饲料组,白鲳的摄食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组,而且生长速度也更快。这说明合理的加工配方优化,能够提高饲料的适口性,进而提高白鲳的生长效益。

说到绿植添加物,不得不提一下几种比较冷门但可能对白鲳养殖有帮助的绿植品种。比如说苦菜,在北方的一些水域周边生长较多。苦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白鲳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苦菜提取物,可能有助于提高白鲳的免疫力。还有马齿苋,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它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有养殖户尝试将马齿苋晾干磨粉后加入饲料,发现白鲳的体质有所增强。另外,紫云英在南方水田较多,在饲料中适当利用紫云英相关的营养提取物,似乎也能让白鲳的色泽更加鲜亮,可能是其中含有的某些特殊营养成分在起作用。还有一些像苜蓿,它的营养价值高,富含的多种氨基酸可能是白鲳生长所需要的,对白鲳的生长发育或许有积极影响。

在白鲳养殖过程中,摄食效率不仅仅取决于饲料颗粒度和加工配方,还和养殖场景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在散养模式下,白鲳可能会在水域中寻找天然的食物来源,这时候饲料的重要性相对降低,但如果能在合适的时候投喂合适颗粒度和配方的饲料,也可以补充白鲳生长所需的营养。而在高密度养殖场,饲料的摄食效率就更加关键了。因为如果饲料不能被及时摄食,残饵会污染水质,影响白鲳的健康。

我有个网友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在湖南的一个山区的池塘里养殖白鲳,那里的水质比较清澈,但是水温变化比较大。他一开始没有根据季节和水温调整饲料的颗粒度和配方。在春天和秋天的时候,水温比较适宜,白鲳的生长速度还可以。可是到了夏天,水温升高,他发现白鲳变得不怎么爱摄食了。后来他咨询了一些专家,才知道随着水温升高,白鲳的新陈代谢加快,需要更有营养、颗粒度更合适的饲料。于是他调整了饲料配方,增加了一些容易消化的油脂类成分,同时减小了饲料颗粒的粒度,因为高温下白鲳可能口腔开合等生理机能会有一些变化,小颗粒饲料更容易被摄取。之后,白鲳的摄食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生长速度也加快了。

再看北方干冷环境下养殖白鲳的情况。在东北的一些地区,冬季寒冷漫长,白鲳的养殖多集中在室内养殖池。由于环境相对封闭,饲料的适口性就更重要了。那里的养殖户会发现,如果饲料的味道不好或者颗粒度不合适,白鲳的摄食欲望极低。南方湿热环境下,白鲳容易感染一些疾病,这时候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的全面性就更关键了。因为只有白鲳吃得好,抵抗力才会强。像在广西的部分地区,气候湿热,那里的养殖户会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绿植提取物,以提高白鲳的抵抗力。

再看一个具体的3年周期的白鲳养殖案例。在一个大型的沿海养殖场,他们从第一年开始养殖白鲳。第一年,他们没有特别注重饲料颗粒度和加工配方的优化,产量和效益都比较一般。到了第二年,他们开始研究饲料颗粒度,根据白鲳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颗粒大小,同时优化加工配方,加入了更多的优质动植物蛋白源。这年白鲳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是他们发现到了夏季高温时段,白鲳还是会有一些应激反应,摄食效率下降。第三年,他们在饲料中添加了一些具有抗应激作用的绿植提取物,还进一步优化了饲料颗粒的形状,使其更适合白鲳的摄食习惯。这一年,他们的白鲳养殖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白鲳养殖过程中,还有个30天左右的短期观察也很重要。在这30天里,可以初步判断饲料的适口性和摄食效率是否合适。例如在孵化后的前30天,白鲳幼鱼的摄食习惯正在逐渐形成,如果饲料颗粒度太大或者味道不好,幼鱼的摄食量就会很少。这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饲料,确保幼鱼能健康成长。

我们再说说1年的养殖周期里,不同季节对饲料的要求。在春季,万物复苏,白鲳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饲料的适口性要能吸引它们开始大量摄食,为生长打下基础。夏季水温高,饲料不仅要适口,更要能保证营养不被分解浪费,同时要防止因高温引起的饲料变质影响适口性。秋季是白鲳育肥的好时机,饲料的营养浓度和颗粒度要能让白鲳快速积累脂肪等营养物质。冬季,如果是南方一些地区,白鲳也需要一定的营养维持,饲料也不能过于粗糙,以保证基本的摄食。

3年的养殖时间里,南方的水温较高,水质变化相对频繁,这就要求饲料在不同季节都要有很好的适口性。比如在雨季的时候,水质可能会变浑浊,白鲳的摄食欲望可能会降低,这时候如果能提供颗粒合适、味道鲜美的饲料,就能保证白鲳的正常生长。而在北方的一些山区,冬季水源可能比较冰冷,白鲳的摄食量也会减少,这时候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就更加关键了。

从这个白鲳养殖的案例和各地的情况来看,饲料颗粒度、摄食效率、加工配方优化以及适口性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但是这里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白鲳的养殖过程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影响摄食和生长的因素,但是在面对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新的疾病流行时,如何在不改变现有饲料体系太多的情况下,快速提高白鲳的摄食效率和抗病能力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养殖户和研究人员深入探讨的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