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杨绛父亲因为吃了过量的炝虾,生了严重的风寒,大夫们都束手无策。眼看父亲开始神志不清,甚至开始说胡话。夜里,母亲咬咬牙,偷偷一个人,把他胶囊里的药给换了。
杨绛的母亲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可不是她想要陷害杨绛父亲,她这是爱惨了他。
杨绛的父亲叫做杨荫杭,他出生于书生门第,从小耳濡目染,是个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后来他在国外留学,还顺利拿到了法学硕士。回国之后,杨荫杭在政府任职,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案件。从事实判定来看,被告嫌疑人是有过错的,但因为这个人背景不简单,上司给杨荫杭施压,让他从轻判决。
为此,杨荫杭和上司翻脸,他把话说得非常难听,一时让上司下不来台。杨荫杭直指:国家变得乌烟瘴气,就是因为像上司这样的社会蛀虫导致的!
上司见已经与他撕破了脸,便毫不客气:世间清高的人又有多少,有本事,你自己去改变这世道!
杨荫杭亲身体会到了职场、官场的暗流涌动,他失望透顶,决定辞职回家。也许他改变不了世道,那么至少可以不与他们同流合污。
杨绛的母亲,也是知书达理的女子。她见丈夫连日来精神萎靡,心志都受到了影响,便支持丈夫远离是非之地,重新开始。
1920年在无锡,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起了“炝虾”,那是当地有名的美食。所谓炝虾,就是从家附近的河里打捞上来小活虾,简单地洗一下后用酱料一淋,再扣一会儿就直接吃。杨绛接受不了这种类似生鲜料理的食物,所以没什么兴趣,可家里人却都很喜欢。
这道菜,成了杨绛父亲的心头好,几乎顿顿都要吃它。可是,万万没想到,祸根就由此而生。但因杨荫杭吃得最多,又不肯看中医,没过几个月,杨绛父亲就一病不起,而且病情越来越重。
杨绛母亲着急的四处求医,可留过洋的杨荫杭坚持只看西医,好容易请来西医,抽血化验各种折腾也没诊断出什么病,更没开出一粒药。
后来,听人说,凡是租过这套院子的人,无一幸免都患了伤寒症。
大概率推测,就是与门前的河水有关。一是居住环境潮湿,二是水质不干净,水中小虾吃多,容易让人患病。
邻里街坊提醒他们:“是不是老宅的风水不好导致的呢?要不要请个先生看看?”但杨家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丝毫不信这些。在杨绛的母亲看来,眼下找一个有经验的大夫来治疗,才靠谱呢。在他的心中只认西医,不认中医。他只准西医给他看病。
但是,当时的西医凤毛麟角,而且医疗设施相当落后。有个西医为他诊治后,只是采了些血和大便,送到上海去化验,一来二去折腾一周,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后来,病情越发不可收拾,接连几天高烧不退,有时连人都认不清。即便如此,杨绛父亲也不许家人,去请中医。眼看人就要不行了,亲朋好友摇头叹息,孩子们嘤嘤哭泣。当时的杨家,杨绛父亲是顶梁柱,全家老幼都靠他一人,赚钱养家。
延误了治疗的时机,便不愿意再坐以待毙。杨绛母亲唐须嫈再也顾不了那么多,偷偷找来了当地最有名的中医,对丈夫谎称只是多个渠道看看,不打算开药治疗。
华先生仔细地看了杨荫杭的病情,心里也不抱什么希望,可他答应了唐须嫈会尽力,所以便“死马当活马医”,开了一副药。就这样,杨绛父亲才迎来一线生机。然而,他却不配合吃药,始终不肯相信中医
唐须嫈抓着最后这点儿希望,拼尽全力。知道杨荫杭不太信中医,为了能让他接受中医的治疗方法,唐须嫈买来了西药的胶囊,然后一个个地倒空,再把中药塞到里面重新扣好,给中药做了伪装,再给杨荫杭喂下去。就这样,在妻子“瞒天过海”之下,杨绛父亲捡回了一条命。
想来,真是从死神手中过了一遭。杨绛一直认为,若是没有母亲坚持,就没有父亲了。所有人都感慨奇迹发生,但在杨绛看来,无论中医、西医,都归功于她母亲的贴心照料。那时的她还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也会像母亲这般,日夜守候着病重的至亲。这段记忆,一直烙印在杨绛的脑海里。
母亲的这些言传身教对杨绛的触动很大,后来她对钱钟书的悉心陪伴就可以看出有她母亲的影子。
1935年7月,杨绛与钱钟书完婚,成了夫妻。因为结婚那天天气太热,新郎新娘都很狼狈。多年后,杨绛回忆他们结婚的场景:
“《围城》中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1946年,钱钟书的《围城》问世,轰动一时。他在序言中感谢妻子:“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可以说,没有杨绛就没有《围城》。钱钟书创作《围城》期间,正是上海沦陷的时期,艰难岁月里,夫妻两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杨绛包揽了一切杂事,为他营造了一个纯粹的创作环境。
1994年,84岁的钱钟书重病住院,此后缠绵病榻,全靠妻子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媛也生病住院。两个医院隔着半个北京城,83岁的杨绛来回奔波,照顾丈夫和女儿,辛苦异常。
钱钟书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维持生命。医院提供的流食不宜吃,杨绛就亲自做,把鸡肉、鱼肉和蔬菜打成泥状,再炖汤混合均匀。鸡肉要剔到一根筋都没有,鱼肉连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晚年的杨绛内心坚定,照料丈夫和女儿,她无怨无悔。杨绛说:“钱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取‘夫在前,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8 年 12 月 19 日上午,钱钟书先生因病于北京离世。在其离世前,钱钟书大多时间处于昏迷之态,其妻子杨绛始终陪伴在旁,仿若能多陪一刻便是一刻。
一个三口之家,最终仅余杨绛孤身一人。难以设想,在两年时间内,自己生命中最为亲近之人相继因病离世,此种情感层面的重创,言语实难表述。
然而,杨绛这位从民国时期走来的女子,即便女儿与爱人皆先她离世,她也未被残酷的命运击垮。她坚定地表示,自己要留下清理“残局”。女儿与丈夫离开后,杨绛开始了低调简约的生活。她每日于桌前进行创作,整理丈夫的文稿,且在九十二岁高寿之际,完成了情感真挚的《我们仨》。
同时,杨绛达成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心愿,把巨额稿费赠予清华大学,且不以个人名义。此奖学金使数百名清华学子受惠,体现了杨绛一家三口的大爱以及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持。
诸事似皆已毕,杨绛亦临人生之涯际。2016 年 5 月 25 日,杨绛于北京辞世,享寿 105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