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摄影展,牢记“4不评”,免得贻笑大方

说情感的驿站 2025-03-16 09:24:34

在生活中,我们都渴望展现自身见识,彰显个人品味。参加摄影展,看似是个绝佳机会,可要是不懂门道,随意发表评论,往往会弄巧成拙。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聊聊参加摄影展时务必牢记的 “4 不评”,以免沦为他人笑柄。

摄影展上,观者如织,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悬挂在展厅,引得众人驻足。不少人一看到照片,便忍不住开口评价。然而,他们可能没意识到,有些言论一旦出口,就暴露了自身的浅薄。谁不希望在这样高雅的场合赢得他人尊重,被视作懂艺术、有内涵之人呢?可一旦说错话,旁人即便表面礼貌,心里也可能暗自发笑,这无疑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处境。这种满心欢喜参加摄影展,却因不当评论陷入窘境的情况,正是许多普通人面临的情感痛点。那到底是哪 “4 不评” 如此关键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不评技术外行话

在摄影展上,常见一些朋友看到照片就脱口而出:“这照片拍得真清楚,像素肯定特别高。” 或者 “这颜色调得太艳,看着刺眼。” 这类言论,一听便知其对摄影技术一知半解。摄影绝非仅仅追求画面清晰与色彩艳丽这么简单。像素高低只是相机硬件的一方面,真正的摄影行家,关注的是构图的精妙、光影的运用、快门速度与光圈的完美配合等诸多专业要素。正如国学典籍《论语》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若只围绕像素、颜色这些外行话题评论,就如同在书法展上只夸赞字写得整齐,却对笔法、章法全然不知,内行人定会嗤之以鼻。就像某次摄影展,一位大哥对着一幅运用特殊光影效果拍摄的作品,大声抱怨光线没打好,黑乎乎看不清。周围懂行的人听闻,都忍不住偷笑。这便是不懂装懂,随意发表技术外行评论带来的尴尬。所以,对摄影技术专业知识了解不足时,切莫妄加评论,否则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

二、不评作者意图瞎猜测

还有些人,看到摄影作品后,便开始肆意猜测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看到一幅拍摄孤独小花的照片,就断言:“作者肯定觉得自己像这朵小花,孤独又无助。” 但我们并非作者本人,怎可妄自揣测其内心想法?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作者独特情感与视角的呈现,正如现代作家张爱玲所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对于作者的创作,我们应怀有尊重与理解,而非随意臆测。

也许作者只是偶然捕捉到小花在某个瞬间的美丽,并无复杂情感寄托。若在摄影展上,毫无依据地猜测作者意图,还讲得煞有其事,一旦被作者或其他懂行之人听到,难免会给人留下自以为是的不良印象。曾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摄影展上对着一幅风景照,滔滔不绝地阐述作者如何借画面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结果作者就在旁边,无奈地表示只是觉得风景好看随手拍下,当时场面极为尴尬。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幅摄影作品的独立性,避免无端猜测作者意图。

三、不评风格好坏论高低

摄影风格丰富多样,写实、写意、复古、现代等风格各有拥趸。每个人对风格的喜好不同,但绝不能因个人偏好就评判某种风格的优劣。就像国学经典《庄子・齐物论》中所讲:“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不同风格并无绝对的高低之分。在摄影展上,若看到不喜欢的写意风格作品,直接评价:“这拍的啥,乱七八糟,一点都不像真的,还是写实的好。” 这种言论既不尊重作者,也暴露了自身的狭隘。

不同风格只是作者表达艺术的不同途径,都有其独特魅力。好比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不能因个人口味差异就评判他人品味。曾在摄影展上,听到一位女士对一幅复古风格照片评头论足,称其老气横秋,不如流行的清新风好看,结果周围人纷纷投来异样目光。所以,我们应秉持包容心态,欣赏不同风格的摄影作品,切勿以个人喜好评判风格高低。

四、不评商业价值乱定价

部分人可能觉得摄影作品具有商业价值,在摄影展上看到作品,便开始估算其价格。但摄影展本质是展示艺术创作的平台,作者参展是希望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欣赏,而非让人来定价。而且,摄影作品的商业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绝非一眼就能判断。正如现代作家余秋雨所说:“艺术的重大使命,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

若在摄影展上大声说:“这照片也就值几百块。” 或者 “拿去卖肯定能赚大钱。” 这类言论会让作者和其他观众觉得此人过于世俗,只看重金钱,不懂欣赏艺术。曾经有个商人模样的人,在摄影展上对一幅获奖作品指手画脚,贬低其商业价值,作者听后满脸通红,周围人也对其反感不已。所以,在摄影展上,我们应专注于作品的艺术内涵,避免对商业价值妄加评判。

参加摄影展,本应是提升艺术修养、享受视觉盛宴的美好体验。但倘若不注意,随意评论,触犯了 “4 不评” 的忌讳,便会适得其反。我们都期望在这样的场合展现良好素养,那就务必牢记这 “4 不评”,安静欣赏作品,尊重作者创作,让自己真正融入艺术氛围,享受艺术之美。下次再踏入摄影展,便能从容自在,不再因不当言论而陷入尴尬境地。

0 阅读:59

说情感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