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4%的关税,而中国也以84%的反制关税回应。
数据显示,2024年,中美贸易总额达6882亿美元,但高关税的“双刃剑”效应正在显现——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部分依赖美国进口的商品可能面临涨价压力,哪么是哪些商品么?

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大豆、玉米,用于食用油加工和饲料生产。若反制关税落地,短期内可能重演2018年的情景:当时大豆价格上涨30%,直接推高养殖业成本,导致猪肉价格飙升。
尽管中国已拓展巴西、阿根廷等替代来源,但国际市场价格联动性较强,国内食用油和肉价仍可能承压。
另一关键领域是液化天然气(LNG)。中国从美国进口的LNG若被加税,北方冬季供暖成本可能上升。2023年,美国LNG占中国进口量的11%,短期内转向卡塔尔、澳大利亚采购,或将推高全球能源价格。

中国芯片制造业严重依赖美国技术。芯片设备、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高端CPU等核心产品若因关税或出口限制导致供应受阻,手机、电脑等终端可能涨价,这部分价差或将转嫁消费者。
医疗设备领域同样脆弱。GE、飞利浦等美系企业的高端CT机、核磁共振仪占据中国70%市场份额,若进口成本增加,医院设备采购费用上升,检查费可能涨价。

特斯拉上海工厂虽实现本土化生产,但其部分零部件仍从美国进口。若中国对美系车加税,Model Y等车型售价可能上涨。此外,通用、福特等美系品牌进口车,以及使用美国变速箱、传感器的国产车,生产成本或将增加。不过,欧洲、日系豪华车可能借此抢占市场。
四、化工与医药:隐形的成本传导电子级氟化氢、光刻胶等特种化学品依赖美国供应。若进口受阻,国内替代产能不足,半导体、面板行业成本可能上升。医药领域,部分抗癌药中间体、抗生素原料依赖美国技术,成本上涨或传导至药价。

中国市场的弹性正在增强。2018年贸易战后,大豆进口已从美国占比60%降至30%;半导体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0%。当前关税影响集中于特定领域,且国内供应链调整速度远超以往。

反观美国,其对中国机电、纺织品的依赖度更高,若贸易持续脱钩,通胀压力可能更甚。中美博弈如同一场耐力赛,谁的产业链更完整、市场更庞大,谁就拥有更多回旋余地。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支持国产替代突破技术瓶颈,或许是应对这场变局的最佳选择。
硬杠,看谁下场更惨
我觉得没啥,第一,很多国内市场的美国品牌都是在国内生产的,涨关税带来的后果就是他在咱们中国生产后运回美国本土销售需要缴纳大量的关税,对咱国内我猜测是影响不大的,川普涨税的初衷之一不就是想以此倒逼制造业回流么?第二,除去某些卡脖子的比如血液制品、芯片产品之类的产业,其他基本都能找到国货或者是其他国家进口的替代品,而且随着科技发展,我相信卡脖子的也不可能一直卡。第三,按现在这种玩法,双方完全脱钩,时间长了大家都受不了,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个贸易战不可能持续太久的。反正看目前网络上接收到的信息,感觉现在的美国颇有点咱们国家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时候的味道了。而且我在想,假如川普借机做空美国股市,然后再低价收购,反正老美最擅长玩的就是各种不要脸,到时候再随便找个台阶宣布跟咱和解,然后股市回暖,那不仅不亏反倒是还能赚一大笔[得瑟]
大豆全特么转基因的,不进口最好
进口商品也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
中国的东西都要交税。有那个国家不给。
淘宝上国产服装鞋帽可便宜了,赶紧抢。
前几天的新闻一直在说特朗普认怂了,或是美国人将过上悲惨生活,实际却是美国一轮一轮的强硬加税,看来还是应该面对现实做好最切实的准备吧!
另一关键领域是液化天然气(LNG)。中国从美国进口的LNG若被加税,北方冬季供暖成本可能上升! 哪个爹告诉你北方供暖用天然气?
问一下作者没有了美国中国人就不活了,滚吧舔狗
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