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忆:至今难忘在陇川章凤边寨插队落户时的那支文艺宣传队

邮戳拾忆者 2025-03-26 13:09:26

我怎会忘记?那晚的月亮,就像一把锈迹斑斑的镰刀,悬挂在陇川黎寨茂密的竹林之上,散发着清冷的光辉。凛冽的山风穿透衣衫,直达骨髓,让人不禁瑟瑟发抖。那是1970年的冬天,距离春节只有一个多月,田里的农活基本结束,空气中弥漫着即将过年的喜悦。公社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演出,庆祝丰收,也让乡亲们在农闲时节享受一番精神盛宴。而我们这支由知青组成的文艺宣传队,自然成了这场演出的中坚力量。

说我们是文艺宣传队,其实更像一群热爱文艺的年轻人自发组织的兴趣小组。我们拉二胡,吹笛子,唱歌跳舞,用自己的一腔热情为乡亲们带来新鲜的文艺体验。队里有厨艺精湛的魏成义,他的拿手菜总能让大家赞不绝口;有舞姿曼妙的赵小梅,她跳起傣族舞来,就像一只美丽的孔雀,让人目不转睛;还有嗓音嘹亮的周如兰,她唱起样板戏来,那高亢的嗓音能响彻整个山谷。当然,还有我,抱着我的手风琴,乐在其中地参与着这一切。

虽然那时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这群年轻人心中却充满热情,就像一团燃烧的火,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温暖着彼此。白天,我们辛勤劳动,挥汗如雨;晚上,我们聚在一起排练,常常练到腰酸背痛。但只要音乐响起,大家立刻又充满了活力,仿佛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为了这次演出,魏成义召集大家开会,语气郑重地说:“这次演出意义非凡,公社领导都会来观看,我们得拿出点新东西,不能敷衍了事。”赵小梅正搓着手靠近火堆取暖,听到这话,忍不住打趣道:“你的意思是让我们上天入地不成?”魏成义笑着摇摇头,解释道:“不是上天入地,而是要让乡亲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他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圆圈,向大家解释他的创意:“我们制作一个大花球,把它当作红太阳,节目就叫‘红太阳转’。演出时,大家围着花球载歌载舞,再配上唢呐和铓锣的伴奏,场面一定非常热闹。”赵小梅看着图纸,皱着眉头说道:“这个花球得做多大才合适?万一在演出时倒塌了怎么办?”魏成义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吧,这个交给我来处理!”

于是,“红太阳转”便成了我们这次演出的压轴节目。彩排时,我们围着那个用竹篾扎成的花球,尽情地欢歌笑语,乐器声、歌声、笑声在竹林间回荡,传得很远很远。赵小梅跳得最起劲,一边跳一边对魏成义喊道:“老魏,这个花球太小了,还得再加一圈!”魏成义笑着答应:“没问题,明天就加!”那时的我们,年轻而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希望,就像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天有不测风云,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让我们从欢声笑语中跌入谷底。演出前一天的早晨,赵小梅竟然没有来参加排练。她一向是队里最积极的成员,即使身体不适也从未缺席过。我心里隐隐感到不安,问道:“她是不是生病了?”魏成义皱着眉头,摆摆手说:“应该没事,可能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到了中午,赵小梅依然没有出现。我们这群小伙伴开始感到忐忑不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

下午,我和周如兰一同前往赵小梅的宿舍探望她。敲了半天的门,才听到屋内传来一声微弱的回应:“谁啊?”打开门,赵小梅站在门口,双眼红肿,像是刚刚哭过。周如兰关切地问道:“你怎么了?”赵小梅没有回答,默默地转身走进屋内。她的桌上放着一封信,信封已经被揉得皱巴巴的。我瞥了一眼,看到信封上的地址是她老家的。我小心翼翼地问道:“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吗?”赵小梅低着头,沉默不语,过了许久才哽咽着说道:“我父亲病重,卧床不起。母亲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让我赶紧回去。”她的声音沙哑,仿佛喉咙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我和周如兰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安慰她。赵小梅抬起头,看着我们,说道:“这次演出,我可能参加不了了。你们……你们帮我跟老魏说一声吧。”说完,她的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颗地滚落下来。

我和周如兰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就像天空中的乌云,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回去的路上,周如兰叹了口气,说道:“家里让她回去,可她这一走,谁来跳傣族舞啊?‘红太阳转’还怎么演?”我没有说话,心里也充满了疑惑和担忧。赵小梅是队里的台柱子,没有她,这场演出恐怕难以成功。就像一台戏没有了主角,剧情该如何发展下去?

晚上开会时,魏成义听完我们的汇报,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他沉声说道:“她要走,我们也拦不住啊。”周如兰焦急地问道:“那节目怎么办?”大家都沉默不语,气氛凝重得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魏成义低头沉思了片刻,抬起头说道:“这样吧,我们先继续排练,赵小梅的部分,我来顶替。”我惊讶地脱口而出:“你?”魏成义瞪了我一眼,说道:“怎么,瞧不起我?”我连忙解释道:“不是……我只是担心你行不行。”魏成义坚定地说道:“行不行,试试不就知道了。”

接下来的两天,魏成义真的顶替了赵小梅的角色,开始学习傣族舞。说实在的,他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跳起傣族舞来确实有些别扭,就像一只笨拙的大象在学跳芭蕾舞。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咬牙坚持练习,一遍又一遍,直到汗水浸透了衣衫。

演出当天,公社礼堂里人山人海,座无虚席,甚至连窗户外都挤满了前来观看的乡亲们。李书记站在台上发表讲话:“同志们,今天的演出是我们公社今年规模最大的文艺活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演出开始!”台下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前面的节目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着,大家都使出浑身解数,表演得十分精彩。终于轮到我们的压轴节目“红太阳转”了。魏成义带领着我们走上舞台,深吸一口气,做好了准备。音乐响起,他第一个舞动起来。虽然他的舞姿不如赵小梅那般优美流畅,但台下的乡亲们依然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围着花球载歌载舞,唢呐和铦锣的声音响彻云霄,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那个巨大的花球突然燃烧起来,火苗迅速蹿升,就像一条火龙腾空而起。台上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懵了,一时之间不知所措。魏成义反应迅速,大喊一声:“快救火!”大家这才回过神来,七手八脚地用棉衣扑打火苗。幸运的是,火势并没有蔓延开来,最终被我们成功扑灭。虽然演出出现了一些意外,但总算是有惊无险地结束了。

晚上回到宿舍,我躺在床上,脑海里不断浮现着火光冲天的画面和乡亲们热情的掌声,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我正准备起床,突然听到有人在叫我。我打开门,看到赵小梅站在门外,眼里闪烁着泪光。她激动地说道:“我不走了。”

原来,演出当晚,赵小梅接到了公社的通知,说要给她家送去一袋大米和一些药品,还会安排人照顾她生病的父亲。她被公社的关怀深深感动,哭了一整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赶了回来。这场演出之后,我们的宣传队成了公社的“红人”,乡亲们都说我们的节目不仅带来了欢乐,更带来了希望,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几年后,宣传队解散了,大家各奔东西,有的回到了城里,有的留在了农村,有的去了其他地方发展。后来,我听说赵小梅嫁给了魏成义,两人一起开了一家小作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就像他们的爱情故事一样,充满着希望和美好。

每当我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心中总是涌起一股暖流。琴声、笑声、火光,以及那份真挚的友情和感动,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无法磨灭。

0 阅读:7

邮戳拾忆者

简介:拾起远方的记忆,把那些跨越距离的故事分享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