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帐下有3大谋士,6大战将,7个师兵力!难怪刘备不发兵支援

故人泪满襟 2024-12-30 16:22:20

世人皆知关羽北伐襄樊一战,最终落得兵败身亡的悲惨结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年关羽麾下可谓人才济济,不仅有马良、伊籍这样的智囊谋士,更有关平、周仓等悍将相随,带领着整整七个师的精锐之师。

有趣的是,正当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腹背受敌、处境艰难之时,自己的结义大哥刘备却按兵不动,未曾派出一兵一卒相援。这让后人不禁疑惑:以刘备待兄弟的赤诚之心,为何会在关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袖手旁观?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备不得不放弃援救?

一、刘备的无奈之举

汉中之战的伤痕,在蜀汉军中尚未痊愈。

建安二十四年春,当关羽准备北上襄樊之时,刘备刚刚结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汉中之战。这场持续了整整两年的大战,让蜀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一战,蜀军不仅折损了上万精兵,更痛失了三员大将。吴兰葬身定军山下,雷铜战死于阳平关前,任夔倒在了汉水河畔。这些将领都是蜀汉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牺牲让刘备心如刀割。

当时的汉中,早已是一座空城。曹操在撤退之际,将张鲁治下的百姓尽数迁往关中。偌大的汉中郡,除了残垣断壁,就只剩下荒芜的田地。刘备虽得了城池,却失去了赖以发展的民力。

更让刘备头疼的是,汉中大战期间,川中几乎是倾巢而出。连妇孺都被征调去运送粮草,所有能动的壮丁都被派上战场。战后的川中,可谓是一片凋敝。

正当刘备准备休养生息之际,关羽却在荆州发来了北伐的消息。这让刘备陷入两难:若不支援,恐有负结义之情;若要增援,川中又实在抽调不出更多兵力。

当时的川中,正处在一个敏感时期。自张鲁投降曹操后,汉中本地的世家大族四散而逃,有的潜回关中,有的远遁他乡。这些世家大族的离去,让汉中的统治基础变得极其脆弱。

刘备深知,若要真正掌控汉中,必须尽快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重建地方治理秩序。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时间来经营。

再者,汉中之战后,曹操虽然退回关中,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刘备必须在汉中布置重兵把守,以防不测。若贸然抽调兵力支援关羽,恐怕会给曹军可乘之机。

眼下的川中,就像一个正在愈合的伤口,需要时间和精力来调养。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派兵支援,就连充足的粮草补给都难以保证。

这便是刘备的无奈。当年在定军山下与曹操决战时,刘备曾说过一句话:"得汉中者,必得天下。"如今汉中虽已到手,却也让蜀军元气大伤,一时难以东顾荆州。

二、关羽的强大班底

世人只知关羽单刀赴会,威震江东,却不知他的麾下更是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这支队伍中,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三位谋士。马良有"白眉最良"之称,在荆襄一带名声显赫。自从赤壁之战后,马良便为关羽出谋划策,建议刘备攻取零陵、武陵等四郡,为后来荆州的稳固打下了根基。

在马良身边,还有一位同样出类拔萃的谋士伊籍。此人外交手腕了得,曾在汉中之战期间出使东吴,成功说服孙权发兵合肥,为牵制曹操立下大功。伊籍虽然不善军事,但在政务和外交上的能力却无人能出其右。

更令人称奇的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关门弟子向朗也在关羽麾下效力。向朗精通韬略,早年便被刘表提拔为临沮县长,后来更是被委以重任,统领秭归等四县军政。

除了这三位谋士,关羽手下的六员大将更是各有特色。其中最受关羽器重的莫过于关平。这位年轻的将领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忠心耿耿。在襄樊之战中,关平曾与西凉名将庞德激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展现出了一流水准的武力。

周仓的威名也不容小觑。当年在单刀会上替关羽抬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后来在襄樊之战中生擒了曹魏悍将庞德,一战成名。虽说他有勇无谋,但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无可挑剔。

军中司马王甫则是另一位值得关注的人物。他曾多次向关羽献策,建议在江边每隔二三十里就设立烽火台,以防东吴偷袭。这个建议后来被关羽采纳,成为了荆州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赵累作为军中都督,不仅武艺高强,更是以忠义闻名。即便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也始终追随在关羽左右,不离不弃。这样的忠诚,在当时实属难得。

糜芳作为刘备糜夫人的兄长,本该是关羽的得力助手。他被任命为南郡太守,掌管着荆州的重要地区。只是后来因为运送军粮不力,与关羽产生了嫌隙。

最后一位便是廖化。这位年轻的将领虽然在关羽麾下表现平平,但后来却在蜀汉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了姜维北伐的重要将领之一。

除了这些将领之外,关羽手中还掌握着七个师的精锐之师,约莫七万人马。这支部队经过多年征战,早已成为蜀汉军中最精锐的力量。每一个士兵都经历过大小战事,战斗力非同寻常。

三、错失的战机与教训

有着如此强大的班底,关羽本该稳操胜券,却在襄樊之战中步步失误。其中最致命的,便是他那与生俱来的傲气。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挥师北上,一路所向披靡。曹仁望风而逃,于禁投降,偌大的襄樊转眼便落入关羽之手。这一连串的胜利,却让关羽渐渐迷失了方向。

当时,马良曾多次提醒关羽,后方防守不可大意。特别是在关羽打算任命糜芳、傅士仁二人守城时,马良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二人并非最佳人选。然而关羽却说:"荆州只需守住即可,此战需要精兵猛将上阵,不能在后方耗费太多力量。"

这番话表面上似乎有理,实则暴露出关羽轻敌冒进的态度。他将主力都投入了前线,却忽视了后方防守的重要性。在军事上,这是极其危险的做法。

更令人惋惜的是,向朗作为水镜先生的高徒,也曾就战局提出建议。他指出东吴虽然表面安静,但暗地里必定在窥伺战机。然而关羽却认为孙权无力北上,对此不以为然。

就连军中司马王甫也看出了危险。他多次提醒关羽要防备吕蒙,建议在江边设立烽火台。关羽虽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但对于王甫提出的其他警告却置之不理。

在军事上的傲慢还不是最严重的,关羽对待部下的态度也日渐苛刻。当糜芳因运送军粮稍有延误时,关羽不仅当众痛责,还扬言要等凯旋之后"数罪并罚"。这样的做法,让原本就对他不满的部下更加离心离德。

伊籍虽然一直忠心耿耿,但他的意见也很少被采纳。在关羽决定强攻樊城时,伊籍曾建议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等待援军到来再作决断。可惜关羽认为胜券在握,执意要一举拿下樊城。

当时的形势,关羽只要稍加谨慎,完全有可能守住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然而他却因为过于自信,不仅错失了战机,更给了东吴可乘之机。

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在形势已经明显对己方不利的情况下,关羽仍然我行我素,不愿意采纳任何与自己想法相左的建议。直到最后,当吕蒙的大军兵临城下时,才发现为时已晚。

四、荆州政治格局的变化

关羽的一系列举动,在荆州掀起了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暴。

建安二十四年秋,东吴的细作已经开始在荆州各地活动。这些人打着商人的旗号,不动声色地打探军情。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专门结交那些受到关羽责罚的将领,暗中煽动不满情绪。

吕蒙此时也没有闲着。这位东吴名将表面上示弱,甚至装病卸任,让孙权另派了陆逊接替自己的职务。这一手"金蝉脱壳"之计,成功麻痹了关羽的警惕。

在荆州的内部,几股势力开始悄然分化。一边是以关平、周仓为首的忠诚派,他们对关羽言听计从;另一边则是以糜芳、傅士仁为代表的不满派,这些人因为受到责罚,对关羽早已心生怨念。

更为关键的是,荆州本地的世家大族也开始动摇。这些豪门望族本就与江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见关羽北伐连连胜利,却对地方治理不甚上心,不免开始打起了其他算盘。

就连军队中也出现了分化。那些本地募集的士兵,对关羽这个"外来将领"并无多少归属感。相比之下,东吴许诺的优厚待遇,反而更具吸引力。

荆州的局势变得愈发微妙。表面上,关羽的威信达到了顶峰,七万大军气势如虹,却没人看到暗地里的种种隐患。那些被他训斥过的将领,那些对他不满的士兵,甚至是那些观望态度的地方势力,都在等待着一个契机。

吕蒙看准了这个时机。他知道关羽的性格,知道他一旦北上,必定会倾全力于襄樊之战,而对后方防务疏于防范。更重要的是,吕蒙早已通过细作摸清了荆州内部的各种矛盾。

就在关羽全力进攻襄樊之际,东吴的政治渗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重要城池的守将,都已经暗中与东吴达成了协议。一旦战事开始,他们就会率部投降。

这种局面下,即便关羽在前线再怎么英勇,也难以挽回荆州的局势。当吕蒙率军渡江之时,整个荆州的政治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些表面上效忠关羽的将领和士兵,在战事一起,纷纷倒戈。

正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关羽精心打造的强大军事集团,就这样被内部的政治矛盾所击溃。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东吴的大军已经控制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

五、历史的启示与思考

襄樊之战的失败,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挫折,更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

关羽的用人之道,就颇值得玩味。他手下有着三位出色的谋士,却很少采纳他们的建议。马良提醒他要谨慎选择守将,向朗告诫他要防备东吴,王甫建议他及时更换糜芳、傅士仁,这些建议若能采纳,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败局。

在对待部下方面,关羽也显得过于严苛。当年刘备以"恩威并施"闻名天下,对待部下如同家人。反观关羽,则更多地显示出了"威"的一面。他公开训斥糜芳,威胁要"数罪并罚",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了部下的背叛。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的一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当时关羽在樊城获胜,军中众将前来祝贺。关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礼节问题,当众训斥了几位将领。这看似是个小事,却暴露出他在统帅艺术上的致命缺陷。

在战略眼光方面,关羽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短板。当他全力北上攻打襄樊时,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军事原则:后方安全比前线推进更为重要。他将精锐部队都带到了前线,却把守城的重任交给了不够可靠的将领。

更值得注意的是,关羽似乎低估了外交和政治手段的重要性。当孙权派使者为子求亲时,他不仅断然拒绝,还说出了令人难堪的话。这番举动,直接将一个潜在的盟友推向了对立面。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统帅者需要具备的全局观。一位成功的统帅,不仅要有过人的武略,更要懂得权衡利弊,把握大局。就像当年孙权对待周瑜,虽然有所防备,却也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

襄樊之战后的局势发展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当关羽兵败之后,荆州军中不少将领纷纷投降东吴。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关羽平日里的用人方式有着直接关系。那些曾经被他严厉责罚的将领,在危急时刻选择了背叛。

反观吕蒙的做法就高明得多。他不仅用计诱使关羽放松警惕,更懂得笼络人心。对那些投降的将领,吕蒙都给予优待,这种做法立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军事史上,统帅者的个人魅力往往比军队的数量更为重要。一位优秀的统帅,需要在恩威并施的同时,还要有开阔的战略视野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没有这些素质,即便拥有精锐的部队,也难免重蹈关羽的覆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