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聊聊我们年俗系列五守岁。这是一夜灯火长明的团圆与期盼,对于中国人的除夕夜来说,守岁可是灵魂,它是春节年俗中最温暖的仪式之一。
人们在这个夜晚辞别旧岁、迎接新年,在不熄的灯火中,度过一场温馨而热闹的团圆之夜。守岁,守的是什么呢?中光明与希望,更是那一份无法割舍的亲情和家的味道。守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人相信,岁末之夜,天地交替,万物更新,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
守岁,不仅是对新年的期盼,更有避邪祈福的寓意——通过彻夜不眠和燃放鞭炮,驱逐年兽,保佑家人平安。守岁还与孝道紧密相连,旧时有“辞岁”的说法,晚辈在除夕夜守在长辈身边,为其祝寿添福,表达敬意与感恩。无论是古时的辞岁酒,还是现代的春晚和灯火,守岁的核心始终未变:一家人齐聚一堂,辞别过去的遗憾,迎接未来的希望。

守岁是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最佳体现——“岁”的轮回承载着生命的延续与家的传承。而灯火长明是守岁的象征之一。除夕夜,家中灯火通宵不灭,这不仅仅是传统中的避邪之举,更是一种对家庭团聚的精神表达。灯光照亮夜晚,温暖着每一位归家人的心。小时候,家里的每一盏灯都是父母的叮嘱:“守住这一年的团圆。”而守岁的另一大亮点,是那顿丰盛的团圆饭。
从象征年年有余的鱼,到寓意团圆美满的饺子,年夜饭承载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饭桌上,聊一年的收获,展望未来的计划,笑声与亲情,这样的时刻,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归宿。中国人这么多年,都有这样一个习惯,那就是看春晚啊,电视机前,春晚成为无数家庭的年俗记忆。尽管节目形式更新迭代,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和它渐行渐远了。但其实春晚人是陪伴的背景音,真正的“主角”还是围坐在一起的家人。
守岁,看似是一个关于时间的仪式,其实是情感的传承。在灯火交织、笑声盈室的时刻,我们守住了家的意义,也守住了人生中最珍贵的瞬间。这是一夜的不眠,更是一年的圆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岁的灯火会一直明亮,因为它点亮的,是中国人内心深处对团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