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海外版 Temu 风头正盛,但也面临着不少棘手问题。
图源:Los Angeles Times
在多国面临调查和投诉
无论是欧盟委员会、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还是加拿大卫生局,都密切关注 Temu 以及同样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的线上购物平台 Shein。
美国监管机构正在推进对电子商务平台,如 Temu 和 Shein,售卖“外国婴幼儿致命产品”的调查。
一些产品,像是婴儿床护栏和带拉链的儿童连帽衫,不是被美国明确禁止销售,就是存在致命风险。然而,消费者现在可以轻松地在这些平台上找到它们。
图源:CPSC
在欧洲,Temu 也面临一系列投诉。
欧洲消费者组织网络(BEUC)指控 Temu 违反了欧盟的在线平台法规,未能向消费者提供关键信息,导致无法验证产品是否符合欧盟的安全标准。
欧盟委员会目前要求 Temu 于 10 月 21 日前提供其平台打击非法商品销售措施的更多详细信息,具体包括 Temu 为了降低非法商品传播风险所采取的行动。
对此,Temu 在声明中回应,将极力配合并完善平台的规定。
不信任但还是要买?
各地监管机构关注 Temu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庞大的用户数量。
例如,在美国市场,根据 MobiLoud 提供的数据,Temu 自 2022 年 9 月上线以来,一年内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 1 亿。
作为对比,Amazon 在美国拥有 1.12 亿用户,而 Shein 只有 1370 万用户。
在欧盟国家,Temu 也满足了超大型在线平台的评估标准。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早在今年 5 月,Temu 的月均活跃用户数量就已超过 4500 万。
图源:Daily Dot
加拿大的情况也差不多,根据电商营销公司 Omnisend 的调查,这些中国出海的电商平台让人又爱又恨,但尽管很多用户对他们抱有疑虑,还是忍不住“剁手”。
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里,约 55% 的加拿大人在或曾在这些平台上购物,42% 的人使用多个平台。其中,39% 的人在 Temu 上购物,Shein 和 AliExpress 的用户比例分别为 35% 和 30%。
在加拿大上线仅一年,Temu 不仅迅速成为该国第六大最受欢迎的电子商务平台,知名度也几乎赶上了在加拿大经营多年的电商巨头 Amazon。
一个有趣的数据显示,虽然约 96% 的人表示不信任 Temu,他们仍然继续在该平台上购物。
选择 Temu 的两个重要原因是价格低廉和简单的购物流程,用户通常会用它来购买服装和家居用品。
加拿大:没有足够信息证明违规
相较于欧盟和美国,加拿大当局对 Temu 的态度倒是温和许多。
在谈到美国监管机构进行的调查时,加拿大卫生官员称,并没有足够的具体产品信息来确定是否存在违法或违规的情况,但他们已经采取措施来加强对产品的监控。
加拿大在去年推出了《加拿大产品安全承诺》,这份资源承诺包括:
公司承诺将检测和防止不安全产品的销售承诺将提高卖家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意识承诺在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时与加拿大卫生部合作目前,只有 Amazon 和 eBay 签署了这份承诺。
加拿大卫生部一直以来都和美国监管机构有合作,还会定期监控美国的召回情况,以降低潜在的安全风险。
对于这一次致命婴幼儿产品的相关检查,卫生部也表示自己早在之前就和 Temu 以及 Shein 合作,确保他们了解加拿大一系列安全法规。
以 Shein 为例,卫生部多次召回了不符合加拿大消费品安全法的儿童产品:
如睡衣、吹气球套件、含铅儿童服装、便携式汽车座椅、可重复使用水气球、自行车头盔等。
即使没有签署前文提到的承诺,卫生部仍然会定期监控这些在线购物平台和实体店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平台:我们超谨慎的
面对多方质疑的 Temu 和 Shein 也连忙出来表态,表达自己对产品安全的重视。
Shein 的发言人称,公司一直在不断加强产品的合规流程,如果遭遇消费者的投诉或索赔,他们会立即下架产品,进行调查 – 一旦查明存在不合规行为,就会对卖家采取行动,并限制这些卖家在网站上的运营。
同时,公司也会定期对产品进行随机测试,并要求供应商和卖家遵守平台严格的规定,以及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一些卖家还需要提供认证。
2024 年,Shein 已经删除了 700 多名不合规的卖家。
图源:Reuters
Temu 的发言也差不多,除了建立了一个黑名单,拒绝那些有问题的卖家,还会定期进行产品检查。
为了遵守各国市场的安全要求,平台方还给买家们提供指导和资源,并要求他们要签署一份协议,承诺产品安全和遵守法规。
此外,Temu 强调自己的卖家都需要提供全面的产品信息,平台也会检查产品包装、标签和安全标记,并暂停那些有风险的产品的上架或彻底下架。
即便如此,就算不存在风险,海外买家们对大部分产品的质量仍然是吐槽不带停的,还有许多华人评价:这类平台的本质是积压中国供应商的利润来补贴外国人,吸引更多用户。
面对卷无止尽的价格战,很多商家不得不全力压缩成本,最后确实从价钱上来看对消费者很美好,拿到产品后却让人傻眼。
建立一个好名声需要无数人多年的努力,摧毁它却只需要一天。
不知道大家对这些平台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