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好,一个"厌蠢症"老干部为何在综艺里"杀疯了"?

亿点点情绪 2024-11-07 14:11:03

01

万人迷变"压迫感女王",陈好在《花儿与少年6》的转变,让无数观众跌破眼镜。

一场夜聊,在镜头前演变成了"批斗大会"。陈好坐在沙发一角,双眉微蹙,目光如炬。

"为什么不早说呢?就在吃晚饭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的时候……"她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诛心。对面的年轻导游侯明昊,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事情源于一场滑翔伞活动。预算紧张,只有四个名额。陈好本着"让贤"的心态,主动退让:"我玩过,让给其他人吧。"

可一个小时后,这个看似完美的决策被推翻了。侯明昊突然提议:"不滑的人也可以一起上山,在下面迎接大家。"言下之意,是要让整个团队陪同。

陈好的表情瞬间冷了下来。她不是不明白侯明昊想营造团队氛围,但在她看来,这种临时起意的改变,无异于浪费所有人的时间。

"陈好压迫感"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连续霸榜三天。网友们开始站队:一派认为她咄咄逼人,不懂年轻人的浪漫;另一派则力挺她的专业态度。

在这场喧嚣的争议背后,或许是一位"厌蠢症"患者误入"低端局"的无奈。每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人,都能从陈好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02

谁都好奇,为什么一个"专业人士"会对低效率如此敏感?答案藏在陈好的人生轨迹里。

15岁,她已是青岛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一个人要负责三个栏目的主持工作。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考试烦恼时,她已经在镜头前游刃有余。

不止于此,她还精通钢琴、长笛、书法,每一项都练到能拿得出手的水准。这样的自我要求,在她日后的求学经历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18岁那年,她以超出文化课分数线近100分的成绩,同时被四所艺术院校录取。最终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并担任班级的班长和团支书。

在旁人看来,读了中戏就该专心演戏。但陈好偏偏不肯将就,她硬是把课程和拍戏档期安排得明明白白,成了班里唯一一个从不因戏耽误课的学生。

24岁,《粉红女郎》让她一炮而红。但在万人空巷的热潮里,她选择了最理性的应对——拒绝所有类似的"万人迷"角色。

"我不愿意局限在'万人迷'的人设里。"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自我提升的执着。

30岁,事业正值巅峰,她却选择息影从教。外界惋惜声一片,她却笑答:"人应该先活好自己,再演绎别人。"

这样一路开挂的人生履历,几乎每一步都写满了"精英"二字。她像一台精准的仪器,始终保持着最高效的运转状态。

但精英的困境在于,他们习惯了快速决策、高效执行,往往无法理解"为什么简单的事情也会出错"。在他们的世界里,混乱就是最大的敌人。

所以当《花少》节目组安排两位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当导游时,陈好几乎是本能地进入了管理者模式:查攻略、核预算、订酒店、确认拍摄许可,事无巨细,样样都要经她把关。

她的口头禅是:"时间紧任务重,就这么简单。"在她看来,旅行不是散心,而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的项目。

每个细节的较真,在她眼中都是为团队负责。但这份责任心,在综艺的语境下,却变成了"不解风情"。

这就是"厌蠢症"患者的宿命:他们总是把事情想得太透,做得太好,反而让人觉得压力山大。

03

综艺节目跟职场有个天然的区别:这里不是追求效率的战场,而是一个以制造话题为目的的戏剧舞台。

节目组刻意安排毫无经验的荣梓杉和邓恩熙当导游,这种"让菜鸟指挥老将"的设定,本身就是在埋雷。陈好偏偏跳进了这个坑。

一场本该轻松的滑翔伞活动,在她眼中成了一个需要精确规划的项目。预算超支时,她立刻追问:"具体多少钱?现在就去问清楚。"连语气都透着职场般的紧迫感。

查酒店时,她不忘提醒:"提前确认能不能拍摄。"其他人还沉浸在度假氛围中,她已经在思考节目制作的技术细节。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朗诵节目的争执。当周雨彤和荣梓杉纠结到凌晨两三点,她直接开口:"你俩到底定了没有?别改来改去了,这都几点了?"

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让周雨彤委屈地说:"我感觉自己好像背叛了你。"而陈好的回应依然是一贯的理性:"我已经预见这事了,练多久都不太能够特别成功。"

在一个追求"松弛感"的综艺里,陈好就像个误入职场的工作狂。她不懂为什么非要等到凌晨才能确定节目,也不理解为什么定好的事情还要反复更改。

有意思的是,当大家一起吃饭闲聊时,陈好也会开怀大笑,甚至会磕CP。但一旦进入"工作模式",她立刻变身为一丝不苟的项目经理。

这种双面性格,恰恰是"厌蠢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不是不懂得放松,而是分不清什么场合该放松。

在他们的认知里,既然是"工作",就应该用最高的效率和最专业的态度去完成。殊不知,综艺节目最大的"工作",恰恰是要制造一些"不那么有效率"的真实反应。

04

但职场人为什么会集体为陈好站台?因为他们在她身上,看到了太多职场困境的影子。

一位中年HR在社交平台感慨:"二十年职场生涯,我越来越理解陈好。那些被说'太较真'的日子,那些因坚持原则而不被理解的时刻,都在她身上得到了共鸣。"

确实,当你在会议上指出同事方案的漏洞,你是"挑刺";当你要求按时完成工作,你是"不近人情";当你认真把关每个细节,你又成了"老古板"。

这种情况在职场屡见不鲜:一个团队里总要有那么一个"较真"的人,被人嫌弃,却又离不开。就像花少团队里的陈好,看似不讨喜,实则是整个团队的守门员。

"没有陈好这样的旅行搭子,花少团出门在外得多困难。"一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推崇"佛系"的时代,"厌蠢症"患者或许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这些不愿意将就、不愿意将错就错的人,撑起了这个社会运转的效率。

所以当我们批评陈好"不会说话"的时候,不妨想想:如果身边少了这样一个"较真"的同事,工作质量会是什么样子?

毕竟在职场中,一个"厌蠢"的同事,往往比一个"佛系"的同事更靠谱。这,或许就是陈好现象引发共鸣的最深层原因。

0 阅读:0

亿点点情绪

简介:有亿点点情绪,努力做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