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3日凌晨5时30分,著名水彩画家、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寿祥因新冠肺炎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逝世,享年62岁。
刘寿祥,1958年4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81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师范专业,并留校任教,从事水彩画的教学与创作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水彩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
他是著名的水彩画家,
出版过五本画册,作品多次获奖
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他是湖北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研究生导师
培养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微信圈子广东美术生点击下方加入美术圈子小程序
他1991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1993年获湖北省第二届文艺明星奖,
1998年开始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当选为中国美协第二届水彩艺委会委员……
他就是刘寿祥教授。
但是,我在采访他时,
一开始谈的不是美术而是音乐
他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有品质不错的音响设备,
每个家庭成员随时都可以欣赏各自喜欢的音乐而互不干扰。
谈到具体的音乐作品时,
刘寿祥更是津津乐道,
他不仅能从不同角度陈述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还能将音乐与美术的关系阐释得水乳交融。
可以说,他对音乐的酷爱发自内心深处,
而且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音乐爱好者。
爱音乐爱到这种地步,
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
我宁愿相信,
是音乐塑造了一颗唯美、善良、智慧的心,
从而使得他的画作充满雅致的、灵动的气息。
应该说,成功与兴趣息息相关,
尤其是根植于幼年时期的特殊爱好和兴趣,
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很多成功者,
都是因此而成就了他们的人生。
刘寿祥就属于这一类。
他能成长为当代中国著名的实力派画家,
得益于中学时有一个好老师――他的美术老师。
就是这位现已年近古稀的老师,
用一张张鲜活生动的作品,
用精巧的画技和精细的画工,
培育了刘寿祥画画的兴趣,
启迪了他在美术感觉上的智慧。
也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
刘寿祥一直将画画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一直到后来下放到洪湖农村,
刘寿祥始终没有放弃过手中的画笔。
劳动之余,
他常帮农民画窗花和木床图案,
甚至还帮离世的人画遗像。
他的画很受农民的喜爱和欢迎,
记得一次工余,
他突然来兴致画了一幅画。
没想到这幅信手画的水彩画,
一下子被知青点的老师看中,
要去挂在蚊帐里欣赏。
为此刘寿祥暗自高兴了好一阵。
1977年,
揣着画家之梦的刘寿祥考入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大学毕业时,
因为经常画水彩而得到老师赏识的刘寿祥留校任教,
并被指定教水彩。
从此,
他真正与水彩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接触水彩,
他志向很高,
希望能在静物、风景、人像上全面发展,
做一个全面的水彩画家。
但因为专业的特殊性,
刘寿祥无法像其他同事一样去中央美院或其他院校进修深造,
只能自己翻翻资料,
慢慢琢磨,潜心创作。
1985年,这是刘寿祥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
著名水彩画家王肇民先生来武汉举办画展和讲学,
其画展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水彩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使刘寿祥的心灵真正受到了震撼:水彩的无穷变化,
给人带来的快感竟是如此之大!
简直称得上意乱情迷!
从那时开始,
刘寿祥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
1986年,水彩画《桥》、《水乡》入选“全国水彩、水粉画展”;
1989年,水彩画《鲜果》获“‘89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三等奖,
水彩画《细雨润无声》获“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三”三等奖,
后又获“‘90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二等奖;
1991年,《刘寿祥水彩画精品展》在台湾高雄展出……
从涉足水彩到此后的十多年,
刘寿祥硕果累累。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认真地回顾自己的水彩之路,我努力过、梦想过、痛苦过、幸福过……”
我最喜欢刘教授的风景画。
也许是因为他酷爱音乐,
细细地欣赏、品味他的作品,
会感觉到有一种音乐的韵律、动感和情愫蕴藏其间。
看他画的《夕照》,
你会觉得,
夕照中的船刚刚驶入港口,
正在为下一次启航作短暂的休憩;
看他画的《古宅》,
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似乎房子正摇摇欲坠……
在他的笔下,
一切都是自然的、和谐的、有生命的。
这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种种意象,
令人不自觉地用一种惊喜的眼光来反观自己生存的空间,
在深深的眷恋之时,
更体会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正在穿透内心……
记得刘寿祥曾经说过,“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尚的画”。
我想,这不是对自己更不是对作品的拔高,
而是很早以前就矗立在刘寿祥心目中的一种信念,
或者说,
这是他一直在追求并一直会追求下去的信仰。
刘寿祥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人生经验的人,
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艺术的感悟,
他都能用最凝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时,
他说:
“每个所谓成功的画家,实际也是发现自我的画家。”
二十多年来,
对画画,
刘寿祥始终怀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
有很多很多次,
他都心念切切地感受到: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才有所感悟,
心灵才会获得慰藉。
他始终在发现自我,
始终在捕捉一种心灵的感悟。
1996年,刘寿祥到欧洲去参加一个非官方交流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欧洲之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在远离故土并感受到西方的艺术气息之后,
针对自己的创作思想、创作手法,
他有过一段非常冷静、非常深刻的思考。
应该说,游历欧洲,
使他对水彩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并改变了对绘画的认识。
在刘寿祥以往的创作中,
江南水乡曾是一个无色无光的世界,
有色不见色,有光不见光,
所以惯用的表现手法是采用单调统一的色调。
而从欧洲回来后,再去江南水乡,
他看到的是一个有色有光的的水乡,
一切都不同于以往,光色又重现了。
如果说当年看王肇民先生的画展使他认识到水彩画的意趣所在,
而这次欧洲之行,
则让他到了水彩画的精神实质。
这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过程,
同时,
也是一次触及灵魂深处的蜕变。
刘寿祥是一个执著的人,
他一直奔走在发现自我并去完善自我的路上。
对艺术家来说,
这其实是一个最难的过程:
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
要坚守自己,
坚守一片净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杰出的画家,
有的人却终身只能成为画匠的根本原因。
刘寿祥一个杰出的画家,
同时,
也是一个优秀的导师。
在采访刘寿祥的整个过程中,
我注意到,
他一直把他的学生称为“孩子们”。
这个很富于感情色彩的称呼,
折射出刘寿祥的另一面:
他对学生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作为美术系的牵头人,
刘寿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对这个专业和这个专业的学生,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高教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
低年级大学生尚处在打基础的阶段,
因而忽视了师资的配备。
但刘寿祥和他的同事们则认为,
扶苗要正,越是低年级的学生,
越是要用最好的老师教。
否则,就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发展。
因此,他主张用最好的老师为学生上基础课。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刘寿祥和美术系的老师一定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
多年来,
他们一直努力去做的是,
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一些学生不理解老师们的苦心,
忽视文化底蕴的培育和积累。
为此刘寿祥曾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
如果有人用几十万装修了自己的住宅,
需要花巨资买来画作装饰他的新居,
你觉得你的画能否与之相衬?
事实上,
很多人更愿意买名家的作品。
因为,他买的不仅仅是一幅画,
而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
——画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刘寿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你们要记住,知识会改变你们的命运。”
面对像刘寿祥这样一往情深的老师,
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自己也感到脸红。
而更多的学生,
则是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
紧紧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最典型的是美术系毕业的两个本科生。
一个因作品在全国获得多种奖项,
被青岛大学作为特殊人才破格引进,
另一个则因为水彩专业非常优秀,
经湖北美术学院全体中层领导集体考核,
最后集体决定将他留校。
刘寿祥所在的美术系是一个师范专业,
但令人惊奇的是,
这些年来,
师范专业出了不少的人才。
他们把这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讨,
得出的结论是:
老师的品行非常重要,
只有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老师,
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这是对美术系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
这个结论给刘寿祥自己同时也给他周围的老师们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准则:
无论是否成为艺术家,
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为了艺术和为人为师的准则,
刘寿祥一直都在努力。
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他还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