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位邻居,和我同龄,身高体型也差不太多。属于德国人里非常娇小的类型。
年轻时是个空姐,金发碧眼,身材瘦削,制服加身,气场两米八。
那时候,她在天上端香槟,底下的男人们仰头看飞机,心里都在幻想着某天能把空姐娶回家。

她确实被人娶了——一个小公司老板,精明但不算大富大贵,两人婚后精挑细选,买下了这条街最尽头的一户联排别墅。
你问为什么选这里?很简单,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这种“边户”是最接近独栋的存在——三面墙和院子,至少能在心理上赢对门一截。
德国人对房产斤斤计较,哪怕多一个窗户都能成为买房理由。
婚后,她没在天上飞了,但人生规划依旧精准如同她当年在头等舱递香槟的动作。
生孩子、拿产假、享受国家福利,一套流程行云流水,操作行稳致远。
1 / “你啥时候生的第四个?!”
那天傍晚,我正在门口修花圃,手里拿着剪刀,一抬头,看见她推着个婴儿车晃过来。
“呦,你家又有新成员啦?”我寒暄道。
她家女儿我跟我女儿是一个幼儿园的,虽然一条路上隔着十来栋房子,但平时见到会点个头,打个招呼。对对方的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
她一边调整婴儿车的遮阳篷,一边大大方方地点头:“是啊,去年生的,第四个。”
我手一抖,剪刀差点掉进土里。第四个?!
“怎么都没听你提过?这么说那Maya是你家老三吗?”
“哦,反正每隔几年生一个,大家早就习惯了。”她笑得很淡定,“你要知道,德国的生育津贴这么好,不多用用,怎么对得起辛苦工作的自己?”
她的生娃流程,精准得像航班时刻表:
生完孩子,直接请两年产假——德国法律规定,每个孩子的父母可以休最多三年产假,其中头两年还能领“父母金”(Elterngeld Plus)。
金额是产前12个月税后平均工资的67%,然后再除以2。
因为把原本12个月的产假拆分成24个月,所以拿到手的金额减半。但是政府给交的社保和医保和各项保险,可就是白送额外12个月了的哦。
最后金额最高不超过1800欧元/月。她一歇就是两年,拿满这个钱,妥妥的。
两年产假结束,回公司干个半职(一周两天半上班,大约50%工作时间),就干一年——这样能保持雇佣关系,继续积累失业保险和社保积分,确保自己还是个“职场人士”。
回岗位后三个月——第五个月,计划中的怀孕——公司也不能说啥,毕竟怀孕是员工的合法权利。
孕期最后6周,直接请“怀孕津贴”(Mutterschutzgeld)——这个福利由健康保险公司和雇主一起支付,相当于全额带薪休假。
产后又能继续请两年产假,整个流程循环往复。
她的算盘打得精明,整个流程执行得滴水不漏。十几年下来,她一共拿了:
✔ 十多年工资,准确的说是她的父母金约17万2800欧元(但真正工作的时间不超过四年)
✔ 十多年医保约7万欧+社保+失业保险(德国这些福利跟雇佣状态挂钩)
✔ 四次生育补贴和父母金 约3万6000欧。
✔ 四个孩子的儿童补贴距今总和6万6000欧元(每个孩子每月250-300欧,领到18岁)
总计已领取34万4800欧元,约268万人民币。
未来还可领取儿童金总计:23万4000欧元,约182万元人民币。
而且这套操作,完全合法!德国的福利政策没有规定“生几胎就不能继续享受”,法律条款也没写“你不能按计划怀孕”——她不过是深谙德国社会福利的游戏规则,并且把它用到了极致。
2 /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去上班?”
我试探性地问她,毕竟孩子越大,理论上她应该越来越闲。而且这次肯定封肚了吧?!咱们这个年龄也不可能再生第五个了吧?
我自己生了三个,已经是觉得身体消耗的极限了。
她耸耸肩:“再歇几年吧,反正小女儿才一岁。”
“那……你老公不介意?”
她挑了挑眉:“你觉得呢?”
我回想了一下,每次见到她老公,不是忙着倒腾房子,就是在倒腾车库里的工具,他似乎很适应这种模式——老婆带娃,自己赚钱。
虽然他赚钱也算不上非常多,但德国这边,一个人工作养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何况她的“隐形收入”并不少:
1.四个孩子的儿童补贴,基本上等于一个人工作时的税后工资了。
2.医疗保险全免(德国规定,配偶不工作的话,可以挂靠在对方的公立医保里,孩子们也能免费享受医疗)。
3.她名下还有社保和养老金——因为她一直挂着公司的雇员身份,哪怕这几年大部分时间在家,她还是个有养老金积累的“职场女性”。
她靠这套生育策略,不仅没丢掉职业身份,还让家庭收入保持在一个“稳妥且合理避税”的状态。
3 / “多生孩子”vs“生不起孩子”
我看着她推着婴儿车走远,心里有点感慨。
在德国,愿意生四个孩子的家庭确实不多,尤其是在这种中产阶级的环境里,大家通常是“一娃就封肚”或者“最多两个”。
生四个?听起来像是电视剧里的设定。
但她确实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还能让整个家庭的财务状况不受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内的朋友——他们在城市里挣扎,一边要为房贷和教育焦虑,一边算计奶粉钱、幼儿园学费,再看看自己工资条上的“五险一金”,根本就不敢多生。
在德国,政府的生育支持力度确实比国内高很多,但你要是“不会用”,该累的还是会累,该没钱的还是会没钱。
她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不是因为德国福利太好,而是因为她懂得怎么“玩转规则”。
终 / 人生赢家 or 现实主义?
我把这事儿讲给另一个邻居听,对方瞪大眼睛:“她这是商业级别的计划生育啊!”
确实,这位汉莎空姐的生育规划,堪称德国生育福利利用的天花板。
我们总觉得黑人、土耳其人生的多。
但我敢肯定,像德国人这样把本国政策吃的这么透,福利享受最大化的,外来移民根本干不过德国女人!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赢家”——没有事业,也没有特别奢华的生活,但她精准掌握了如何用最少的工作时间,换取最多的生活收益,并且合法合规。
这算不算“薅羊毛”?算。
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家玩得比谁都溜。
毕竟,能在天上飞的女人,脚踩实地时,依然能看得比我们这些普通人更远。
有一次我问她:“还准备生吗?”
她说:“嗯,过两年再生一个,我老公我想要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