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宣之妻,虽是千金小姐,但能每天提瓮取水,算是下嫁的极品啊!

迎曼溪学 2024-11-19 10:44:46

朋友们,如果你是古代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你会下嫁一个穷书生吗?我想很多女孩子是不愿意下嫁的。

但在古代,有一个叫“桓少君”的女子就非常大胆,门当户对的富二代看不上,毅然决然嫁给自己的心爱之人,即使这心爱之人啥都没有。

《幼学琼林》就有这样的描述:“鲍宣之妻,提瓮出汲,雅得顺从之道。”

这句话又作何解释呢?

“提”即是拿起、拎起之意,“瓮”为古代一种盛水器皿,形似坛子而底部较小,便于提携。“出”表示离开某地,“汲”则是从井中取水。

因此,“提瓮出汲”便是指提着水瓮去取水。这句话赞誉的是桓少君,尽管出身于富贵之家,却能亲自提瓮汲水,深谙顺从丈夫的道理。

为何这么说呢?大家请听我慢慢讲。

桓少君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

鲍宣是当时的一位大夫,而桓少君则是他的妻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桓少君在父亲的培养下成长,而鲍宣则在她父亲的教导下求学。因鲍宣品行高洁、勤奋好学,赢得了桓父的赏识,最终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桓少君出嫁时,桓父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鲍宣认为自己家境贫寒,不敢担当如此厚礼,因此对妻子的嫁妆表示不悦。

桓少君理解丈夫的心意,表示愿意遵从丈夫的意见,于是将华丽的服装和饰物全部收藏起来,换上粗布衣裳。

桓少君与鲍宣一起回到家乡后,拜见婆婆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亲自操持家务。

“雅得顺从之道”是对桓少君美德的高度评价。她不仅愿意遵从丈夫的意见,还亲自操持家务,体现了作为妻子的顺从和贤惠。

桓少君不计较自己出身富贵,而甘于夫家的贫贱,与丈夫同甘共苦,这种精神值得称颂。

他们婚后的生活过得不错。

在鲍宣被举荐做官后,他因刚正不阿、秉公办事而得罪了朝中权贵。

面对这种情况,桓少君并没有退缩或抱怨,而是坚定地支持丈夫的事业和选择。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的忠诚和坚强。

鲍宣在任司隶校尉期间,因秉性耿直、执法严格,得罪了丞相孔光。孔光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排挤鲍宣。

尽管鲍宣后来遭遇了不幸,被当朝执政的王莽派兵杀害,但桓少君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她继续坚强地生活着,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维持着家庭的生活,养育孩子。

在桓少君的辛苦培育下,后来,他们的孩子和孙子都出人头地,当上要职。

汉乐府中就有这样一首诗来描述他们,“鲍氏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行步工。”它生动地描绘了西汉时期鲍宣、鲍永、鲍昱祖孙三代人的事迹。

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鲍氏骢”中的“骢”,通常指毛色青白相杂的马。这里的“鲍氏骢”不仅指鲍家所骑的青白色瘦马,也象征着鲍氏家族的清廉正直和司隶校尉的职位。

“三人司隶再入公”指的是鲍宣、鲍永、鲍昱祖孙三代人都曾担任过司隶校尉这一要职,并且在仕途上都有显著的成就,多次升迁。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时期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地位显赫。

“马虽瘦,行步工”,形容鲍氏家族的马虽然瘦削,但行走起来却稳健有力,象征着鲍氏家族成员虽然生活简朴,但为官清廉正直,行事稳健有力。

可以说,鲍宣取了个好妻子,

桓少君的贤德和能干使得鲍宣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提升。她的付出和努力让鲍宣在仕途上更加得心应手也为他们的家庭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荣誉。

她的勤劳、贤惠、尊重和顺从等品质,不仅影响了鲍宣也影响了他们的后代为鲍宣的家庭树立了良好的家风。这种家风的传承使得鲍宣的家庭能够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真是娶一贤妻富三代啊!

朋友们,假如你身处古代,身为一位富家千金,你会选择下嫁一个出身贫寒的书生吗?

许多女孩子或许会犹豫,但桓少君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她不慕豪门富贵,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真爱,即使这爱情起初并不被世人所看好。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女子可以拥有怎样的品质才能让她的家庭幸福美满、让她的丈夫事业有成、让她的后代传承良好的家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