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古兮!
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比心]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在夺嫡之争中输了。
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雍正四年开始对诸多兄弟清算。
胤禩就被削去王爵,剥夺一切职务圈禁起来,甚至被改名为阿其那,圈禁不到一年就死了......
很多人认为八阿哥手段毒辣,善于笼络人心,多次设计陷害兄弟。
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也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若你有注意到《雍正王朝》里这一个镜头,就会发现八阿哥的能力的确要强过雍正。
这并不是为八阿哥“洗白”,咱们来一起看看!
01
话说,西北军事大捷后,罗布藏丹增的主力被年羹尧击溃,但残余势力很快找到新靠山。
这时年羹尧已死,岳钟琪成为西北大将,其麾下有一人名叫阿尔泰,带兵镇守布善。
突然有一天,罗布藏丹增带领3000骑兵偷袭清军一座粮库,清军损失惨重,却只杀了对方200人。
这本是一场大败,布尔泰却上书说是捷报,要求朝廷下拨一万石粮食过冬,并对将士论功行赏。
大营被端了,粮草被烧了,还死了近百人,居然还来邀请领赏,雍正很不满。
要求主将阿尔泰立刻还击,半个月之内也要端对方一座粮库,否则军法从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岂可如此儿戏,就连张廷玉都知道这个道理:
现在除了阿尔泰,无人能够胜任这个位置。
此时雍正想起年羹尧的好,奈何对方已经被自己给杀了,场面一度尴尬。
关键时刻,八阿哥出来讲话:
皇上,诈败冒功是边军多年积习......
阿尔泰是追随先帝爷多年的老军务,并不是无能之辈。
布善那个地方是寸草不生的沙漠瀚海,他能长期留守,足以说明是忠忱之士,不能以小过而重罚,那样会寒了将士的心。
倘若换一个生手,若是威不服众,反倒会惹出乱子来。
此事只能表面上装糊涂,承认阿尔泰小胜,在密折里给他点明......
兵凶战危不同于政事,臣弟恳请皇上三思而后行啊!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主要就是告诉雍正,不要意气用事,带兵打仗不可儿戏,该忍的时候必须要忍,要有格局!
这个时候有一个特写镜头,雍正斜眼看着老八,似乎脑袋里有一万个画面。
好似在说“你是皇上,还是我是皇上,显着你了......”
但架不住八阿哥说的在理,最后还是按照八阿哥的意见拟旨,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人人都骂八阿哥虚伪,表面上仁义道德,实则诡计多端。
但撇开八阿哥的为人来看,他的大局观、治国能力的确比雍正强。
02
黄河发大水,很多人欠国库的钱不还,甚至在背后给追缴欠款的雍正使绊子,唯独八阿哥没有。
“四哥接这个差事也不容易,我们不帮他,也绝不能拉他的腿儿。”
雍正刚登基,罗布藏丹增带兵侵犯,许多人都劝说八阿哥,这是搬到他的好机会,八阿哥依然不为所动。
“我是先帝的儿子,更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而不顾!”
从这两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在国家大局上八阿哥丝毫不含糊,将个人纷争放在后边。
都说八阿哥结党营私、虚伪,却无人知晓他的无奈......
太子身后有索额图家族,大皇子身后有明珠支持,四阿哥、十四阿哥的母亲德妃,是康熙最尊贵的四妃之一。
九阿哥母亲是宜妃,四妃排名第二,十阿哥的背景仅次于太子,老十三外公是蒙古大汗。
八阿哥有什么?生母卫氏出身食辛者库,地位极其低微,他不去争,谁帮他争。
这样一个人,最后却能把一把烂牌打出王炸的效果。
朝中有众多支持者,差点颠覆太子取而代之,权力错综复杂让康熙都感到忌惮,足见其能力之强。
换个角度来说,若八阿哥有太子的背景,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诸多皇子中无人能望其项背。
既然老八那么有能力,为何康熙最后还是选了老四,这一点剧中也有交代。
03
康熙临终前评价八阿哥: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但却处处学得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
康熙晚年,大清王朝面临诸多问题,官场腐败、国库亏空等,继位者需要有魄力和推行改革的决心。
康熙皇帝作为一代明君,用人之道极为高明,这一点看的很透彻。
老八很有能力,但却不是一个改革者,大清朝要的不是仁政,要得是破釜沉舟,要的是革新吏治。
八阿哥贤明,背后也有诸多支持的人,但却不是最好的人选,“冷面王”雍正才是。
此人冷酷,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解决大清的根本弊病。
与其说是康熙选择了雍正,不如说是大清朝的局势选择了雍正。
老八不是不如老四,相反他的能力要强过老四,只是没有生对时代而已!
老四若没有老十三舍命相助,早就被取而代之了。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康熙的传位遗诏是用三种文字写的,汉字满文和蒙古文。
这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康熙需要的继承人是能够扭转大清颓势和整治权利机构的人,而不是一个笼络人心玩弄权谋的八阿哥
老八没有老四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