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赛课《孔雀东南飞》夺魁,一线老师集体吐槽:刘兰芝要气活了

阳棋和趣事 2024-11-11 13:28:46

高中赛课《孔雀东南飞》夺魁,一线老师集体吐槽:刘兰芝要气活了

一堂公开课的风波: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你有没有曾经想过,一堂公开课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一场教育方法的革命,还是仅仅是一场教学技巧的炫耀?

最近,在江苏省教育界的一次赛课活动中,一节高中语文公开课因为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这堂课的课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孔雀东南飞》,但老师的教学方式却让人大跌眼镜。那么,这堂公开课究竟是一场教育创新的勇敢尝试,还是一场本末倒置的闹剧呢?

前置作业,是挑战还是负担?

在这堂公开课之前,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特别的前置作业:让他们结合当代社会,改写刘兰芝的命运,而且要用五言诗的形式来完成。

这个作业一布置下来,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些老师觉得,这个作业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它不仅要求学生们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还要他们吃透人物关系,洞悉主题思想。

既然学生们都已经这么熟悉课文了,那么这堂公开课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更何况,用五言诗的形式结合现代社会进行改写,这简直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便是学霸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无疑给学生们增加了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人不禁质疑这个作业的合理性。

然而,也有老师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这个作业虽然具有挑战性,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尝试是否真的符合教育的初衷?是否真的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在课堂上,老师展示了三个同学的改写作品,并让其他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思路。

但整个过程显得非常仓促,就像蜻蜓点水一样,让人不禁怀疑学生们是否真的吃透了课文,是否真的对改写有了深入的思考。

点评环节,是热闹还是走过场?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前面展示的三个同学的改写作业进行点评。

每个小组都要派代表进行发言,同时,老师还给出了两个点评思路:一个是改写后的人物形象是否和原诗一致;另一个是刘兰芝的结局在现代社会会不会发生改变。

这个环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却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

对于第一个问题,“改写后的人物形象是否和原诗一致”,学生们只能回答“一致”或者“不一致”,很难提出新的见解。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刘兰芝的结局在现代会是什么样子”,更是让学生们感到为难。因为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

老师给出的这两个点评思路,既没有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也没有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点评环节,真的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吗?还是只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走走过场、应付了事?

编后语环节,是感悟还是空洞?

在这堂课的最后环节,老师让学生们以编辑的身份写一个编后语,并给出了三个思考方向。老师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学生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能够有所感悟和收获。

然而,这个环节却让学生们陷入了空洞无力的困境。

他们只能把刘兰芝的命运归结为“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出“反抗礼教”“活出自我”这样空洞的口号。

这些公式化的答案,既没有真正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也没有让他们真正领悟到课文的内涵。

这样的编后语环节,真的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感悟和收获吗?还是只是让他们在课堂上例行公事、应付差事?

公开课背后的教育反思

看了这堂公开课,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一堂好课吗?这堂公开课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这堂公开课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漂亮,却忽视了经典原有的美感。改写任务虽然看似新颖独特,但实际上却架空了文本细读,远离了语文课堂的正道。

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内涵吗?

其次,这堂公开课没有深入挖掘课文的价值和内涵。比如刘兰芝品貌俱佳为何得不到婆婆的喜欢?

刘兰芝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值得学生们学习和思考?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解答和引导。

最后,这堂公开课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收获。学生们在这堂课上是否真的有所收获?

是否真的对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领悟?这些问题都让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人这样评价这堂公开课:三个环节都架空了文本细读,远离了语文课堂的正道,简直让刘兰芝都要气活了!

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堂公开课的问题所在。

教育的初心,我们还记得吗?

公开课不是个人表演课或者团体表演课,课堂不是剧场,学习不是演戏。教育的初心在于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受益,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漂亮。

我相信,很多老师平时并不是这么上课的。他们会引导学生们认真分析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情节的推进以及形象化的语言、精妙的用语、修辞等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那么,这堂公开课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呢?或许是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底线和初心。

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忘记了教育的初心和本真?是否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漂亮而忽视了学生们真正的需求和收获?

回归教育的初心,我们该怎么做?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堂公开课到底怎么样?它是一次教育创新的尝试还是本末倒置的闹剧?或许,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牢记教育的初心和本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受益。

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需求和收获,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文本、领悟课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那些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漂亮的教学方式,以免它们成为教育路上的绊脚石。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回归教育的初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到底想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

只有当我们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他们创造一个真正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课堂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回归教育的初心,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一个真正有利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课堂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的价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0 阅读:0

阳棋和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