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期徒刑”的人老了怎么办?生活不能自理时,监狱会给养老吗?

张先生说知识 2024-10-04 15:58:50

关于无期徒刑,你了解多少?

说到无期徒刑,对于常人而言,只有一个直观的印象,那就是终生生活在监狱之中。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理论上是,但现实中却未必。

因为按照法律的规定,无期徒刑罪犯只要有悔改表现,是可以减刑的,一般而言,大部分的无期徒刑罪犯实际服刑的年限在20多年。

如果在服刑期间存在重大立功表现,甚至可以进一步减少到15年左右。

因此,并不是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之后,就要终生服刑,现实中很大概率在20多年的服刑期之后,就会因为减刑,而予以释放。

监狱里的养老问题

事实上,我国的法律,有一个很核心的定义,那就是收监时犯罪分子必须接受教育和劳动改造,目的是为了将来能顺利的融入社会。

所以,在我国,不论是有期徒刑还是无期徒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融入社会。

尽管在现实的执行中,有过服刑经历的人想要真正的融入社会,比常人要难的多,但不管怎么说,法律的初衷和目的都还是改造和融入社会这两个基本点。

再考虑到最长的刑期大多数也就是20多年,因此,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犯罪分子,几乎不大可能熬到老年的状态还在服刑。

但是,因为犯罪年龄和刑期的实际状况不同,服刑人员还是会面临到养老的问题。

那么关于服刑人员的养老问题,究竟是怎么规定的呢?

其实,是有条文可以参考的。

对于长期服刑人员来说,一旦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发生,那么监狱会根据实际的身体状况,分配适合的工作任务,避免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且也会安排定期的体检,对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监狱也会提供集中管理,有基础的照顾。

这是出于正常的,人道主义的态度予以规定的。

所以并不用担心有些犯人熬到了老年,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却无法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已经年纪很大的老年服刑人员来说,某种程度上,在监狱里的生活可能比出狱后的生活还要更有保障一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就如前文所述,监狱设立的目的尽管是关押犯罪分子,并且要求犯罪分子通过劳动或其他方式得到教育,实现改造,从而具备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

但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年龄过大而无劳动能力的时候,监狱还是会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维护服刑人员的基本生存权利。

但很多服刑人员一旦离开监狱,尤其是年纪很大的服刑人员被释放,晚年往往十分凄惨。

这是因为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服刑人员在刑期内是不能参加养老保险和享受社保待遇的。

也就是说,在服刑期间,服刑人员既不能缴纳社保,也不能使用社保,比如某些已经达到可以申领退休金年纪的犯人,同样也不具备发放养老金的资格。

想想看,我国的退休金是跟社保缴费年限以及缴费基数直接相关的,如果一个犯罪分子被判处了较长的刑期的时候,那么势必就会引发未来退休后薪资执行标准的差异。

因此才说,如果是服刑人员,尤其是年纪较大才被释放的服刑人员,重新融入社会不但难度很高,而且晚年的生活可能也会压力巨大。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展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桥段,监狱里年老的图书管理员被释放之后,被安排到超市里从事收银工作,这个工作对于年轻人来说并不算是有什么难度的工作。

但对于一个在监狱里关了几十年的老人来说,就显得有点难度了。

一方面因为几十年的时间,整个社会的发展早已天翻地覆,对于一个多年未接触社会的人来说,很难适应。

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监狱里的岁月,让一个人已经很难正常的与人交流,比如电影里也展示了这样一个细节,上厕所这样的寻常事,也是要打了报告才敢去的。

而结局更加令人唏嘘,这位老人在被释放之后,终于重获自由,但与自由相伴的却并不是开心与兴奋;

恰恰相反,诸多的不适应,让他十分想念在监狱里的岁月,乃至于因为久久无法彻底融入,而选择了自杀。

要知道,这位老人还是在拥有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的背景下,可以说基本生活是能够的得到保障的,但即便如此,还是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长期服刑的人来说,想要重新融入社会有多难。

想想看,一个既没有当今社会谋生的手段,又没有基础的社会保障,还没有强健的体魄的老人,在出狱之后的生活该是有多么艰难?

对于一个犯罪分子来说,既然当初做下了犯罪的事实,就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没啥可多说的。

但对于个人来说,面对一个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却一定是必然。

对于老人的规定

以上说的是服刑人员在监狱里熬到老年的情况,但事实上还有一种情况也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一个老人犯罪了,被判处入狱的情况。

这与上述的情况并不太一样,因为犯罪可以说并不分年龄,有些人是主动犯罪,有些人被迫犯罪,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犯罪分子可以是年轻人,自然也可以是老年人。

那么对于老年人犯罪来说,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其实,我国的法律对于老人犯罪,是有着从宽的特殊规定的。

《刑法》的第十七条就明确规定了,对于已满75周岁的犯罪分子,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

因此,执法过程中,对于老年人的审判,往往也是从轻发落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

尽管从道理上来讲,不管是什么年纪,犯罪就是犯罪,犯罪了就应该按照实际的罪行,合理量刑。

但在实际的执行中,我国的法律还是遵循了尊老爱幼的传统。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和老人的犯罪问题,法律上给予的处罚往往更轻。

比如未成年人犯罪,就存在明显的量刑从轻的原则,尤其是对于不满14岁的群体,很多处理方式可以说轻到没啥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对于未成年保护法的争议异常多的原因。

因为有些时候,犯罪分子的年龄确实非常小,但犯罪的事实却手段残忍,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应该遵循《未成年保护法》,予以宽大处理,还是按照实际的罪行合理量刑,往往争议巨大。

如果按照未成年保护的原则,很明显无法完全给到未成年的实际罪行以对应的处罚,而另一方面,如果非要按罪量刑,又明显不符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

这不但给法官以两难的抉择,也给了整个社会以巨大的争议。

同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个问题同样存在。

究竟是应该按罪定刑?还是应该考虑基本的人道主义,总是两难的。

但总体而言,法律是倾向于对老年人宽容处理的态度。

事实上,不管是宽容还是严苛,一个人如果触犯了法律,被关押进监狱,那么就必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哪怕是晚年生活压力巨大,这也是自己犯的错的必由之路。

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如果犯罪分子知道自己的老年生活可能压力巨大,留在监狱里虽然出不去,但却能够获得基本的生存保障,那么出狱反而就成了下下之策。

你还别觉得我所说的情况是天方夜谭,比如在日本,因为老龄化问题,原本对于年纪大的人就不友好,因此有些老人为了能拥有一个养老的条件,于是就主动犯罪,以其能够获罪进到监狱里。

尽管这个说法相当夸张,和难以理解,但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确存在

因此如何平衡服刑人员出狱之后的生活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否则难免不会出现为了坐牢而故意犯罪的奇葩事件。

0 阅读:3

张先生说知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