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能从日军包围圈里全身而退,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脑子。
1942年,正是八路军和日军在华北地区斗智斗勇的时候。这年夏天,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以来最大规模的扫荡,目标直指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八路军总部被围,付出了惨痛代价,连副总参谋长左权都牺牲了。但奇怪的是,同在太行山,刘伯承的129师师部却能从日军包围中全身而退,甚至还像遛狗一样,让日军疲于奔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靠“分兵”让日军找不到目标
日军扫荡讲究什么?“围而歼之”。他们把2.5万兵力撒在太行山,就为了围住你一口吃掉。八路军总部就栽在这上面,机关、部队一块跑,人多目标大,杂乱无章,最后被咬住了尾巴,死伤惨重。但刘伯承不一样,这人精得很,他直接把部队分成两部分,师部带少量直属部队跑,其他部队全部撒出去,在外围搞破坏,让日军捉襟见肘,疲于应对。分兵的好处是什么呢?敌人兵力再多,你也抓不住我大部队。果然,日军一开始就被外围的八路军牵着鼻子走,合围的节奏都乱了。
二、靠“脑子”判断敌人下一步
刘伯承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猜透敌人想干什么。日军的套路很简单:先用重兵压制外围,再集中主力围剿核心。刘伯承看得透透的,所以提前派侦察部队盯住敌人的调动。他还很清楚一点,日军这种围剿,必然会在关键出口布置封锁点。他不仅防着,还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把师部撤到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说,当时部队撤到杨家庄,发现地形复杂、敌情不明,普通人肯定会再往前走,但刘伯承偏不,他直接下令返回张汉村,日军怎么可能猜到八路军还会“往回跑”?
三、靠“人心”赢得群众支持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刘伯承懂得依靠群众。当时,129师师部在撤退中需要隐藏文件和物资,怎么办?交给老百姓。他们不仅帮忙藏文件,还指路、送物资,甚至协助部队侦察敌情。更关键的是,部队撤退途中缺水,战士们差点喝脏水,刘伯承硬是拦住,宁可自己少喝,也要让大伙儿有水喝。你说,这样的指挥官,谁不服?正因为有了群众的支持,刘伯承的部队才能走小路、避开大队日军追击,最终成功突围。
刘伯承能从日军的大包围里跑出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战略眼光、果断决策和群众基础。相比之下,八路军总部的失败更像是一场教训,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脑子比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