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饱含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类称;它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缓解,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它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并且使群众的队舞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同样在广袤的中原大地—河南安阳也有一群人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文化风采,记录着家乡浓浓年味:
舞动的彩绸、高亢的节奏、欢快的歌舞,气势恢弘,热闹非凡,扭秧歌等众多优秀的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传统秧歌和融入现代元素的秧歌舞蹈轮番上演。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河南安阳汪流屯村的民间艺术竞演一系列活动为村民奉上一道道精彩的元宵节“大餐”;
民俗文化— 河南扭秧歌 (摄影展)2月12日上午,安阳市新春秧歌竞演活动、在汪流屯村委会的村民广场拉开帷幕。“本届新春秧歌汇集不同庙宇的各路秧歌团队同步开展,共有4支大队伍,超100多人参与表演,众多群众聚集前来观看了节目演出。”
用现代化的艺术语言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村民竞演扭秧歌 留下最美的年味
河南秧歌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称秧歌。
“旧家元夜,追随风月,连宵欢宴”,今日元宵佳节,当地村民们敲起锣鼓,舞起红绸闹元宵,多彩的舞姿也为节日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摄影师 / 汪廷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