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万的拆迁款给2个儿子,大妈养老找女儿,女婿:不走就离婚

嗨皮的说一说 2024-09-05 02:06:57

郑州的于大妈原本以为拆迁款能让晚年无忧,没想到她陷入了无处安身的困境。

拆迁款总计98万,其中一个儿子45万,另一个也是45万,我自己留下8万。

本来她以为有这么多钱就可以安享晚年,但现实却让她大失所望。

“我的好儿子,妈妈想来你家住几天。”于大妈手拖行李,站在大儿子家门口。

可门紧闭,里面大儿子的声音传来:“妈妈,我出差了,近期不在家。”

于大妈原地愣住,感到心里一阵发凉。

无奈之下,于大妈只好来到小儿子家。小儿媳看似笑脸相迎,然而没过几天,就找了借口让她回到女儿家。

当我去了女婿家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女婿一看到,丈母娘又来了,立刻火冒三丈地对我说:“要是你不能把她送走,我们就离婚。”

女儿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容,她想起了小时候被送到姥姥家的日子,心里五味杂陈。

于大妈站在客厅中央,突然感觉自己像个多余的人。她望着窗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令人怜悯的是天下所有的父母之心。事物都有因果轮回,于大妈如今的困难生活,其实就是当年自己种下的因,现在结出了这样的果。

看着于大妈失魂落魄的样子,让人不禁想到网上的那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

大妈哪里是久病之人呢?她只是老了,需要人照顾了。

这一刻,于大妈终于醒悟到养老防老只是一句空话。她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儿子,结果她却无家可归。

这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她年轻时在郑州国棉六厂当工人,那会儿忙得脚不沾地。

她没有犹豫,就把女儿交给她妈,送到姥姥家了。

“哎呀,我这是为了工作嘛。”于大妈总这么给自己找台阶下。然而她心里清楚,送走女儿,更多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祟。

在她眼里,儿子是能够传承宗族血脉的。

16年之后,于大妈才想起还有个女儿,于是便把她接了回来。然而长时间的分离使母女俩之间产生了陌生感。

女儿看着这个陌生的"妈妈",内心却感受到了无法言说的滋味。这份难以消除的隔阂,不是轻易就能弥补的。

再说说女儿出嫁的时候,于大妈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她跟男方索要5万彩礼,然后给女儿的陪嫁却仅仅是一些家具。

女儿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并振振有词地说:“我把你养大本身就是最大的恩情,你还想要什么!关于养老问题,我是不指望你的,你得学会知足。

于大妈心里有一本账,她认为儿子是自家人,而女儿早晚要嫁人。

于大妈这一操作无疑说明了她的重男轻女观念。她认为儿子是自家的,女儿则是别人家的。

这种观念在她那个时代是很常见的,不过时代已经变了,她的想法还停留在旧时代。

结果,儿子拿了钱,却背信弃义。女儿的心都被伤害了。自己种的苦果,只能自己品尝。

看到无处安身的于大妈,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年轻时种下的偏心,如今结出凄凉的果实。

这件事情给咱们一个教训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于大妈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了不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感到后悔,应该及时行动去补救,而不是在将来花更多时间去弥补。

眼下的她只能在子女之间来回奔波,品尝生活中的种种滋味。

此刻,她终于明白了:公平对待每位孩子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这个世界上,于大妈并不是个例,实际上广泛存在着重男轻女。

那个年代,家里非常贫穷。为了吃顿红烧肉,那位妈妈把肉全给了外甥,只让亲生闺女吃土豆。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家里的闺女工作了几年想创业,找我借5万,我却怎么也借不到。理由是:“你要创业太冒险了,我可不想钱打水漂。

结果没过一个月,外甥决定买房,姑妈二话不说就慷慨地掏出了6万,几乎掏空了自己的积蓄。

这位母亲的论点更是甚为精妙:“娘家侄儿是自家血脉,而女儿长大后终究会属于他人家庭。如此一来,帮扶娘家侄儿即是为自家尽心。

结果呢?女儿在生气的情况下,去了外地工作,好几年都没回家。这下急坏了老太太,她又哭又闹,要求女儿回家养老。

是不是感觉很眼熟呢?没错,跟于大妈简直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跟于大妈一样,都是重男轻女,而且都偏心。可惜,这个结局以同样的方式收场,晚年都过得很凄凉。

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一个启示:养孩子不能只看他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而是要真心对他们好,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心对我们好。

你要是像这位母亲一样把女儿当作二等公民对待,那么就别指望她将来会孝顺你。

现在的女儿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她们在外面打拼赚钱可一点儿也不比儿子少。

要是早点认识到这点,你的晚年就不至于这样凄惨无依。

因此,真心希望各位家长们能够重视这个问题,不再重男轻女。更要认识到,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经逐渐落伍。

我们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我们继续回来聊于大妈的故事。归根结底,于大妈的这些问题,都是拆迁款引起的。这次有98万呢,这在郑州也算是一笔不小的钱款了。

那她是怎么分的呢?两个儿子各获得45万,自己留下8万。

更气人的是,这8万刚存进银行,就被小儿子借走了。他声称看上了一辆车,但差8万,说要借了就还。

于大妈看到儿子太过心疼,二话不说就把钱给了他。

大儿子知道了这件事,直接翻脸不认人。"为什么弟弟能多拿8万?这不公平!"然后他冲冲地把家门一关,再也不管老娘的死活了。

最近小儿子拿着家里的钱买了车,这不仅毛爷爷不够用了,连母亲都被他抛之脑后。小儿子说:“妈,我知道我们家一直很省,但我刚买了车,现在还没有余钱来养您。

他好像觉得那8万他没借似的。

于大妈这下真是倒霉透顶了,稳螺丝似的熬日子。

这件事带来的启示是,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适当留一部分资金在自己手上,无论是拆迁款还是积蓄,都应该这么做。

子女万一不孝顺,娘还有自己这座靠山。

何况现在养老院那么多,如果于大妈存够了钱,完全可以自己住进去,也不用看儿女的脸色。

可惜啊,她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却损失惨重。

看到于大妈的遭遇,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钱不能给儿子,权不能交老婆。”

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片面,然而事实摆在眼前,自己的钱才是最可靠的。

因此,老年人诸位,千万不要去模仿于大妈。不论是拆迁款还是养老金,都要确保留足自己的所需。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依赖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那只会是风险最大的投资。

自从于大妈的事件发生以来,网民们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表示:“老太太的经历,正好印证了那句话,儿子多是讨债的,女儿是来还债的。

他的话没有一个脏字,但是却直接把于大妈骂的一无是处。

"啧啧,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有网友直言不讳,"都是老太太作的,有钱自己留着养老不行吗?都分给儿子,到最后还是分不公平。"

于大妈没有理解这个道理,真是可惜了。

还有人站在女婿角度表示:"女婿做得对,就应该让儿子给母亲养老,越是被父母偏爱的孩子,往往越自私。"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父母心中总是为子女着想,可是有些父母过于天真和傻,以为偏爱就能换来孝顺。

有网友建议:“如果我是于大妈的话,我会选择直接住养老院,这样就不用看儿女的脸色了。”

有人对大妈表示同情:“老人家一辈子也不容易,就这么一点积蓄被骗了,真是可怜。”

这场讨论真是农村伦理剧的现实版,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情感,有人心疼,有人嘲讽,有人同情,还有人从中汲取教训。

无论如何,于大妈的遭遇向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别指望偏心能换来孝顺。

于大妈的故事给了我们一课。

对待儿女要做到一视同仁。切忌看轻女儿,认为女儿是别人家的。

如今,懂得本事的女儿比儿子更能干。看看于大妈,偏心儿子却没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得罪了女儿。

其次,你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无论是拆迁款还是积蓄,你都应该存一部分在自己手中。

倘若于大妈能留下二三十万的养老钱,现在也不至如此窘迫。万一子女不孝顺、不尽责任,她至少还有退路可寻。

最后,不要过于相信"养儿防老"这个重要理念。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女儿身上,还不如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进行充分的规划。

我们要学会自力更生,而不能将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如果于大妈能够早点认识到这点,也不会到晚年过得如此凄凉。

另外,要紧跟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老人也要适时调整自己。不要总是认为儿子能传承家族就偏袒儿子,也许女儿能有更大的成就。

首先,你需要知道,学会独立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总觉得到老了就应该靠子女,你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于大妈如果能够自己安排好晚年生活,就不必在子女中来回奔波了。

人们必定面临死亡,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同样,老年生活的幸福或凄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年轻时的选择。

于大妈的故事我希望能给所有人一个警醒。

0 阅读:76

嗨皮的说一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