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决定了孩子早年的命运;孩子,决定了父母余生的命运。
父母的命运跟孩子的命运,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牵扯的。基本上,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为什么无数父母都希望生出孝顺子,而不希望生出败家子呢?
生出了孝顺子,父母的余生就有保障。而生出了败家子,不仅父母的余生没有保障,就连家庭的物质资产,都有可能保不住。
生活总是很残酷的。父母越是希望孩子孝顺,孩子越有可能表现得败家。败家子随处可见,而兴家子都是凤毛麟角。
你的孩子,到底是来渡你的,还是来害你的,要看这三个迹象。
迹象一:跟父母的“缘分”如何。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缘分的。有的缘分偏向于积极,我们称之为“善缘”。而有的缘分偏向于消极,我们称之为“孽缘”。
因善缘而缔结的关系,基本都比较平和、温暖、爱意满满。你看那些“父慈子孝”的家庭,亲子之间感情浓厚。
因孽缘而缔结的关系,基本都比较极端、冰冷、针锋相对。你看那些“互相残杀”的家庭,亲子之间毫无温情。
问题就来了,这所谓的善缘和孽缘,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跟命数有关。后天的因素,跟三观、性格、想法、代沟、切身利益有关。
命数这种东西,谁都改变不了。而代沟,则是可以缓解的。问题是,父母和子女并不是同一代人,也不可能相互体谅,谁都不肯让步,注定大部分家庭只有孽缘。
迹象二:双方的“利益”是否达成一致。
隋朝中期,隋文帝杨坚垂垂老矣,还卧病在床。已经晋升太子的杨广特别着急,老爹一天不死,自己就一天无法上位。
为了让老爹杨坚快点去死,他故意调戏杨坚后宫的妃子,也就是杨广名义上的“后妈”。听闻儿子大逆不道,杨坚特别生气。
当杨坚想要下诏废除杨广太子之位的时候,杨广跑到了杨坚的寝宫。一夜过去了,杨坚暴毙了,杨广也就顺利上位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杨广干掉了他的老父亲杨坚。为什么杨广要弑父?因为双方的利益没有达成一致。
杨坚休养生息,想要活下去。而杨广等着上位,就只能让老父亲快点去死。双方的利益不一致,不就导致你死我活的悲剧了吗?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倘若父母的利益跟子女的利益不一致,子女就有可能背叛父母,抛弃父母,甚至伤害父母。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迹象三:双方能不能做到“同甘共苦”。
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趋利避害。对于有利的人与事儿,都特别推崇。而对于无利的人与事儿,都会避之不及。
同甘,一起享受荣华富贵,这是很简单的事儿。而共苦,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这是很难做到的事儿。
一对夫妻,有钱的时候还能你侬我侬在一起,没钱的时候就会连夜跑路,各走各路,而不会有任何的留恋。
父母和子女之间,生活安稳的时候还能父慈子孝,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贫穷落魄的时候就会大难临头各自飞,亲情薄如纸。
这一点,看看农村的孤寡老人就知道了。农村的老人,基本都有好几个孩子,可为什么他们都被孩子们抛弃了?因为农村的老人没钱,孩子们认为老人都是累赘。
虽然说“共苦”的情况很少,但还是存在的。小部分的父母和孩子,哪怕面对生活的困难,也都不离不弃。如此家庭,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可言。
写到最后
都是生育孩子,总有夫妻可以生养出孝顺的孩子,可总有夫妻只能生养出败家子。
这里边,关系到缘分、利益、同甘共苦这三点。
有缘分,还是善缘,你陪伴我一程,我养育你余生;有缘分,但只是孽缘,哪怕父母付出一生,孩子也依旧讨厌父母。
利益,这里边的矛盾就更尖锐了。仅仅是父母卧病在床这件事,都会让无数孩子产生了“抛弃父母”的想法。可见,涉及到自身的利益,人们有可能会六亲不认。
同甘共苦,这其实是很矛盾的。趋利避害的人性,注定了同甘容易,而共苦很难。谁希望一起受苦受罪呢?没有人希望,他们只会连夜跑路。
孩子究竟是来“渡”父母的,还是来“害”父母的,这都是不好说的。毕竟,人性善变,生活无常,好与坏都存在概率。
文/舒山有鹿
缺德,小孩是自已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