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了,身体的零部件自然会“老化”,这不是病,而是时间留下的痕迹。
但是现在很多老年人一有点身体不舒服,就急着上医院、做检查、吃药、打针,甚至有的被“过度治疗”折腾得更虚了。

有些病是随着年龄增长“该来的”,它们并不需要过度干预,反而要学会和它们和平相处。
今天我们就聊聊6种典型的“衰老病”,看看哪些其实是“老来常有”的表现,不必太焦虑。

很多老人发现自己看东西模糊了,以为是眼睛出大问题了。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改变之一,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一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内障。
白内障的本质,是眼睛里的晶状体逐渐变得混浊,就像一块玻璃长了水雾。它不是细菌感染,也不是肿瘤,而是眼睛自然老化的过程,就像头发花白、皮肤松弛一样。
医学研究表明,初期的白内障不影响日常生活,完全可以不用急着手术。只要视力还能应付平时看书、走路、做饭,就可以先观察。白内障手术不是“做一次就解决所有问题”,术后也有一定风险,比如干眼、眼压波动等。

从中医角度看,白内障属于“内障”范畴,多是长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中医讲“肝开窍于目”,眼睛的健康离不开肝肾的支撑。老年人眼睛模糊,不妨从养肝补肾、改善睡眠、调理饮食入手。
而在文化层面,老一辈人常说“老眼昏花”,其实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朴素观察。它不是病,而是时间的印记。

“我妈越来越耳背了,跟她说话要喊好几遍。”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叫老年性耳聋,是耳蜗感音细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听力自然衰退。
不是耳朵里有东西堵住了,也不是“耳膜破了”,而是耳朵里的听觉神经慢慢老了。就像电视用久了,音量再调也没以前响亮了。
《柳叶刀·公共卫生》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指出全球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这个现象,是自然规律,不是疾病的异常扩张。

听力下降常常被误解为“装聋作哑”,容易引发家庭代际之间的沟通障碍。老人不是不想听,而是真听不清。这时候,家人不妨放慢语速、面对面说话,或借助一些助听设备,这比一味责怪更有效。
中医也有相关说法:“肾开窍于耳。”老年耳聋,常与肾气衰退相关。适当吃一些黑芝麻、山药、核桃,有助于养肾益耳。耳朵背了,不一定非得吃药打针,更不需要频繁做各种刺激性检查。

很多老人一测血压,就发现“高高低低”,有时早晨偏高,晚上又正常,吓得赶紧加药。血压在老人身上并不是越低越好。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血压的波动本身就是一种“老化表现”。尤其是清晨刚起床时,血压略高是正常现象。此时贸然加药,容易导致白天血压过低,反而出现头晕、跌倒,甚至晕厥。

中国高血压联盟就曾提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适度偏高的血压反而更有利于器官灌注,过度降压反而有害无益。
从中医的角度说,老年高血压多属“虚实夹杂”,虚则为肝肾阴虚,实则为痰湿、瘀血。如果只是一味“降压”,而忽视了体质差异,很容易“头痛医头”,反而失去了整体调理的机会。
老年人的血压管理,要以“不影响生活质量”为第一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标准数值”。

一早起床,膝盖咔咔响、手指僵硬、走路像“机器”,这是不少老人熟悉的体验。这种情况,多半是骨关节的退变现象,医学上称为“骨关节炎”或“退行性关节病”。
它不是风湿,不是炎症感染,也不是哪儿“坏掉了”,而是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的过程。就像用多年的门铰链,会嘎吱作响一样。
根据《中华骨科杂志》,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发病率超过60%。但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只需注意休息和调理,无需手术或长期服药。

而中医有“筋骨衰,风湿乘虚而入”的说法,认为老年关节问题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适当热敷、泡脚、食补(如牛膝、杜仲、黑豆)就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对“关节响就是病”的误解太多。其实只要没严重疼痛、红肿、功能障碍,关节响声本身并不需要特殊处理。

“我爸最近老是忘事,刚说完的事转头就忘了。”这是很多子女的担忧,担心父母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

但大多数老人的“健忘”并不是病,而是正常的脑功能老化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神经连接减少,反应速度慢了,记忆力自然下降。这种情况叫“轻度认知减退”,而不是阿尔茨海默病。
只要老人还能自理生活、能与人正常交流、没有严重的情绪变化,就不是“痴呆”。真正的阿尔茨海默病是进行性的,持续性遗忘、迷路、性格大变才是信号。

有句话,“老而不死是为贼”,其实是误解。老年人变得慢、记性差,是身体在为“长寿保守策略”做的调整,把能量集中在最基本的维持生命上。
要做的不是焦虑,而是陪着老人多聊天、多唤醒记忆,多给他一些“找回熟悉感”的机会。比如一起翻老照片、听老歌、讲老故事,这些比药物更有效。

很多人看到老人瘦了,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哪里出毛病了?”老年人轻度消瘦、肌肉减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医学上有个词叫“肌少症”,指的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和肌力自然减少。就像树老了,枝干会变细,叶子会变稀。
只要老人精神状态好、吃饭正常、能自行活动,就不需要刻意去“增肥”或吃大量补品。反而过度进补,容易增加肠胃负担、诱发高血糖或脂肪肝。

中医讲“年高肾亏,气血渐衰”,老年人本就“宜清不宜腻”,适当的瘦是正常的生理趋势。这时候反而应该吃得清淡而有营养,比如小米粥、蒸蛋、红枣山药汤,既养脾胃又补气血,才是正道。
社会上对“胖才健康”的观念也需要更新。老人不是胖瘦决定健康,而是能不能自己走路、能不能好好吃饭、能不能开开心心地活着。

这6种“衰老病”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共同的道理:人老了,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机器,零件老化是自然规律,不是“坏了”就要换、要修。
我们需要的,是从焦虑和过度治疗中抽身出来,回归到“顺其自然、适度干预”的老年健康观念。
不是所有病都要治,不是所有变化都要怕。和身体和平共处,才是真正的长寿之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人健康蓝皮书(20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老年性白内障诊治指南(2020年版)》.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2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试行)》.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