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白崇禧的女儿白先慧秘密地从台湾返回大陆,念及父亲曾在内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她的心中不禁惶恐万分。
可谁料,当家乡的父老乡亲得知白先慧的真实身份后,不仅没有对她横眉冷对,反倒是热情有加,这让白先慧的心中不免五味杂陈。
久居台湾的白先慧为何会突然秘密潜入大陆?这一切都源于其父白崇禧的一个心愿。
热血抗日1893年,白崇禧出生于广西桂林,其祖上原也是世代书香,但他的父亲却放弃了仕途,选择了弃文从商,在桂林开了一家专门经营粮油的小店,娶妻生子,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
白崇禧自幼在私塾里跟着先生读书,他本就聪颖机智,再加上刻苦用功,遂成为老师眼中的得意门生,于是乎,他的快乐童年便在读书与玩耍中无忧无虑地度过。
1903年,那一年白崇禧刚满10岁,却第一次体味到了人生的艰难不易,父亲的不幸离世使得白家的生活变得一落千丈,孤儿寡母开始过起了举步维艰的落魄生活。
或许正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遭逢家境变故的白崇禧更加懂了努力奋斗的意义,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读书上,16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期间,他屡屡成绩名列前茅,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11年,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白崇禧有了更加远大的志向,那便是入伍从军、投身革命。
为此,白崇禧果断放弃学业,毅然加入了入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因在战斗中表现优异,他很快被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接受正规训练,1914年,他顺利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以后,品学兼优的他正式成为了国民党桂军里的一员。
1923年,白崇禧被任命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经过一系列的征战讨伐,于1925年彻底结束了旧桂系军阀对广西的统治,而他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新桂系首领。
1926年,随着两广统一,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白崇禧任参谋长,不久后率军北伐,在攻取南昌之时,他指挥着部队勇往直前,在追击军阀孙传芳的任务中,成功歼灭其3个军共计1.5万余人,立下了傲人功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白崇禧深感民族大义,他立即与李宗仁、黄旭初联名致电国民政府,明确表示坚决拥护对日抗 战。
1938年1月1日,白崇禧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除负责主持制定具体抗战计划外,他还担负着陆海军训练整理及军事学校建设改进等工作。
在督导军事训练期间,为了更加详尽地制定作战计划,白崇禧多次跟随蒋介石到各战地视察,在慰问前线将士之余,他也经常亲自参与战斗指挥,将一腔热血尽付于抗日战场之上。
台儿庄会战时,白崇禧主动要求留在徐州,同李宗仁一起指挥作战;日军第六师团进犯武汉地区时,他立即部署第五战区李品仙兵团于田家峪要塞成功击破敌军;日寇攻陷广东博罗时,他又自武汉紧急奔赴广州指挥战斗。
在热血抗日之余,白崇禧还提出了许多优质且实用的战斗建议,诸如 “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等,这些建议不仅成为当时抗日最高战略指导方针,而且对于接下来的全民抗日也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不归之路1944年,因在抗日战场上所立下的卓越功绩,白崇禧被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授予了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
对于白崇禧来说,这一枚奖章既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他今后的人生走向。
国共内战开始后,白崇禧被正式任命为国民党代理陆军总司令一职,此时的他称得上是信心满满,不仅亲自飞往沈阳与杜聿明商讨东北作战问题,还亲自参与指挥了东北战场上的多场战役。
应该说,在发动内战这件事上,白崇禧同蒋介石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而他们两人之间在最初也是彼此信任的:蒋介石曾派遣白崇禧坐镇九江,统一指挥五省辖区作战;而白崇禧也曾在主持华中战事时,坚定不移地提出“全民动员,同灭共党”的口号。
只可惜,随着解放战争的持续深入,国共两党之间的态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受此影响,国民党内部也开始出现分歧,蒋介石与白崇禧的矛盾和争执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1948年,在白崇禧的策划下,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桂系声势日趋大振,这使得蒋介石心中暗生忌恨。
此后,随着国民党在内战中的节节败退,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的信任更加荡然无存,到后来甚至发生了“逼蒋下野”这样水火不能相容的事件。
1949年,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之下,国民党败局已定,白崇禧不得不开始考虑接下来的选择:是避居香港?还是飞向美国?亦或是跟随蒋介石撤往台湾?
事实上,在白崇禧的心中,以上三种选择都不是他想要的,心恋故土的他根本就不想离开家乡,可是内战之后,已是人民罪人的他又有何面目留在大陆呢?
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白崇禧还是选择跟着国民党去往台湾,谁成想,他对蒋介石所抱的这一份幻想竟指引着他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去台湾呢?国共内战期间,白崇禧与蒋介石早已结下深怨,而蒋介石又本就是个心胸狭隘的人,随他一同去台湾,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其实不止是外人好奇,就连白崇禧的子女们也曾几次三番地询问过他,只是晚年的白崇禧并没有正面回答,面对往昔,他只有一声叹息。
多年以后,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说出了父亲的心声,原来白崇禧之所以会去台湾,只是为了给历史一个交代。
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了,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确实很糟糕,他不仅在职业生涯上遭到了蒋介石的无端猜疑和百般排挤,而且晚年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了限制。
或许正是因为白崇禧在台湾的处境非常艰难,所以才导致社会上传出很多谣言,说是蒋介石多次派人暗杀于他,甚至直接命人用药酒将他毒死,虽然白崇禧的后人们对此都一一予以了辟谣,但是这也从侧面反应出白崇禧的晚景凄凉。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因心脏冠状动脉梗塞突发,在家中病逝,享年74岁,一代抗日名将就此悄无声息地陨落于异地他乡。
替父返乡1986年的某一天,广西省桂林市来了一位特殊的游客,她说着一口地道的台湾口音,但却衣着朴素,言谈举止间不像是来旅游,倒像是寻亲访友。
后来经知情人打听,人们这才知道,这位特殊的游客居然就是抗日名将白崇禧的次女——白先慧。
白先慧在很小的时候便跟随父亲去往了台湾,在台湾上学、工作,乃至于成家立业,按理说她们家与大陆早已没有了联系,那么她此番秘密潜入大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原来,白崇禧晚年时候,虽然身在台湾,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家乡,有道是落叶归根,无法返回故乡这或许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了,他曾不止一次向儿女们表达过想要重返大陆的心愿。
而对于女儿白先慧来说,父亲的遗憾便是她心中的执念,父亲去世以后,她便开始默默筹划如何替父返乡的事情。
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当时海峡两岸尚未能互通往来,所以白先慧的计划只能一推再推。
直到1979年,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发表了《告台湾问胞书》,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缓解,而白先慧的心愿也终于有了可以实现的可能,于是,她耐心地等待着一个可以替父返乡的契机。
1986年,一部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横空出世,一时间引起了普通大众的热烈讨论,大家在痛恨日寇灭绝人寰的同时,对于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那些热血抗战的国民党将领油然而生了浓浓的敬佩之情。
当远在台湾的白先慧得到这一消息时,心中不免一震,眼泪险些流了下来,她知道自己哭哭等候的时机终于到了。
于是,在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白先慧怀着忐忑的心情,从台湾出发,经香港至大陆,一番辗转颠簸之后,终于到达了父亲的故乡——广西桂林。
这一路虽然漫长且陌生,但是旅途中的所闻所见却一一打消了白先慧心中的担心,特别是当她再度见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后,血脉相连的亲情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安心。
而原本素不相识的家乡人在得知白先慧就是抗日名将白崇禧的女儿时,大家伙更是对她表示出了极大的友好和尊敬,当地政府也出面,向她当面表达了对于白崇禧将军在抗日战场上所立功绩的肯定。
面对大陆人民的深情厚爱,白先慧感动不已,她羞愧地说道:“我的父亲在内战中曾经犯下过错误,晚年的他非常后悔……”
就这样,一趟归乡之旅彻底打开了压在白先慧心中的心结,回到台湾以后,她不仅在父亲坟前细细述说了家乡人对他的原谅,还积极劝导身边的人有时间都要回大陆去看看。
1993年9月,应广西政协之邀,白崇禧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并从此迷恋上了家乡的米粉,而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有关家乡的印记。
结语:作为一代抗日名将,白崇禧因政治立场问题而被迫远离家乡,最终也未能落叶归根,这对于他来说堪称一大遗憾。
但幸运的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白崇禧的儿女们最终得以替父圆梦,眼见着祖国日益强盛、家乡愈加繁荣,想来九泉之下的白崇禧也应含泪而笑了吧。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白崇禧将军》
抗日战争纪念网:《白崇禧》
联合日报:《<血战台儿庄>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
澎湃新闻:《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