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战靓妞(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上台后首次外出巡游的地点,便选择在北地和陇西。因为在这些地方的对面,还有大秦帝国最后一个“心腹大患”:匈奴。
秦始皇当时不仅视察了驻地秦军的防务情况,而且还增设了黄(今山东黄县东)、陲(今山东福山)、琅邪(今山东胶南)三大粮仓,为北方秦国驻军加强了后勤保障能力。
各国征讨“东夷西戎”的历史很久远,也很微妙:
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是抗击匈奴的中原主力军了。而当时的匈奴还并没有形成“大气候”,他们当时只是一些“分散溪谷”的落后小部落。
春秋周平王时期,秦国在和这些小部落的战争中夺回了镐京。到了秦穆公前期,又开始大搞“西部大开发”开疆千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又灭掉了义渠国等很多小部落。
而当时在中原诸国的眼里,匈奴人只是一些在深山居住的蛮民,或者放牧的“戎”而已,因此将他们统称为“东夷西戎”。那个时候,中原诸国经常是把这些爱捣乱的“东夷西戎”当成小怪来打,就当给军队平时拿来“练一练级”。
因此,各个诸侯国当时都是很推崇“尊王攘夷”的。所以不管是哪国去打匈奴的蛮夷部落,不仅不会受到中原诸国的谴责和干预,甚至还会受到诸国的尊重。
例如,赵国曾有一次和北方匈奴之间爆发大战,秦国当时不仅没有趁人之危在赵国人“背后捅刀子”,秦军反而还出兵相助赵国!后来正是在秦国和赵国齐心协力之下,最终成功粉碎了匈奴人对中原的进攻。
其实秦国的这一举动并不难理解:从传统文化上来说,中原诸国其实算得上都是“亲戚”,而匈奴则是外人!说白了最后大家都是自家人,战国纷争也就等于是“家产划分大战”(秦王最后一人独吞)。
亲戚之间常常因为“分家产”一事而大打出手,但过后打赢了的笑一笑,打输了下次再来。但如果“外人”匈奴要趁机跑过来“揩油”,秦赵燕等国自然都不会答应!于是几方都会把相互间的仇恨先放一放,然后团结一心先揍你(匈奴),揍完之后大家再接着打。
匈奴形成一定“气候”后,趁着中原战乱的机会屡犯秦国:
后来,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借鉴中原诸国的制度,也逐渐形成一支统一的军事集团。他们的首任单于名叫:头曼,引领着这个凶悍无比的骑射民族,头曼单于一直都在利用中原战乱的机会,不断骚扰北方各国边境捡一些便宜。
而秦国由于经常远征诸国,导致边境兵力空虚,于是头曼单于便乘机跨过黄河,一举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这下子,秦国都城咸阳都已经暴露在匈奴人面前了,秦王嬴政不会不知道!
但秦王毕竟要把大部分心思花在灭六国一统天下这件事情上,所以秦王也只能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先把天下一统后,再腾出手来好好收拾这个“无利不起早”的匈奴。
所以,战国纷乱时期秦王一直都没有把匈奴作为自己的首要敌人,秦军在北方边境都是以防御为主。
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后,秦始皇终于能腾出手来剿杀匈奴: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军王贲率军从燕地一路南下,一举灭齐!至此,秦王赢政终于完成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丰功伟业。而接下来,秦始皇才真正把目光移到了北方匈奴的身上。
秦始皇在东巡过程中,先后视察了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云中、上郡等军事要地。公元前215年,燕人卢生向始皇帝献上一个“亡秦者胡也”图谶。
一听这个图谶的寓意这还了得!要知道始皇帝一直都很迷信“鬼神长生和天机”,因此他认为剿灭匈奴的时间不能再拖了。于是在同一年,秦始皇便以30万秦军精锐北击匈奴,而统率这30万虎狼之师的秦国大将便是:蒙恬。
当时秦王把全国的精锐弓弩手都给了蒙恬,从而可以看出他要一举击溃匈奴的巨大决心。而匈奴那边,别看他们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但当大秦帝国派出真正的精锐和他们决战时,却还是被动挨打的份!
蒙恬率30万大军气势如虹,见匈奴人就砍,不接受投降:
开战之初匈奴便溃不成军,当然他们也不傻:打不过秦军那就跑呗!毕竟匈奴人都是骑兵为主,因此一看势头不对,匈奴人便骑着马一溜烟开始跑。但蒙恬也并不着急:追不上你没关系,秦军坚持以自己的打法为主。
于是秦军开始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策略。同时,秦军其实也早已经料到匈奴会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会主动袭扰和切断秦军的补给线。
所以,秦军便把自己的整条补给线都变成一个无形的“陷阱”:经常故意用一些士兵和粮食作为诱饵,把匈奴人引入自己埋伏好的包围圈再一举歼灭。
而那些作为“诱饵”的秦国士兵,虽知自己战死的风险极高,但却没有一个人因此胆怯和退缩。其实这就是秦军能灭六国的底气,也让人可以窥见古代战争残忍的一面!
最终,蒙恬使用这种打法把匈奴从黄河上游(今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一直干到黄河边上。后面就是黄河,匈奴也没有办法再退了,于是双方便在黄河之滨展开大决战。双方激战开始后,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便利用自己强大的弓弩优势,将匈奴骑兵主力杀得溃不成军。
溃败后的匈奴只好退过黄河闻风而逃,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撤退时的路线也是蒙恬早已算计好的!换句话说,匈奴溃逃的路线也就是秦军计划中的进军路线。于是蒙恬率军渡过黄河后,便迅速命令秦军骑兵换马展开疾风般的追杀。
当时秦国骑兵一路上只要见到溃不成军的匈奴人,都是“格杀勿论”直接砍下他们的脑袋。蒙恬曾号令“不接受投降”而遭此大劫的匈奴人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此后十几年都不敢“南下牧马”。
汉朝初期一度很忌惮匈奴人,也足以看出当年秦始皇和秦军的优秀:
蒙恬北击匈奴的这场战役,是中国作为统一国家首次和匈奴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此战过后,秦国大军在夺回大片失地设九原郡的同时,还将秦、燕、赵原三国的长城修筑相连,逐渐建起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长达2000年的万里长城。
不过,这一战虽然让秦朝北方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光”,但秦朝却太短命了。秦朝灭亡时,匈奴又出了个单于:冒顿(头曼长子),他趁机重新攻占了河套地区。随后匈奴东击东胡,西走月氏,南并白羊、楼烦二王,北服丁令等周边小国。
到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匈奴早已经是今非昔比,要比秦朝时更“兵强马壮”了。《史记》曾记载当时的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其强大军力可见一斑。
而汉军的骑兵数量并不多,所以汉朝初期的抗匈形势十分严峻!在那段时间里,中原汉朝在匈奴人面前反而成了弱势的一方。刘邦也曾亲率几十万大军和匈奴展开决战,结果却一败涂地还被对手围在了白登。
要不是刘邦后来紧急走了“夫人路线”,这个开国皇帝还真的差点回不来了。刘邦打不过匈奴人,除了因为匈奴人变强以外,其实也足以可见当年秦始皇和秦军的优秀。
秦军在战国时期吊打六国的同时,还能成功抵御骑射民族“匈奴”多年的蚕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更是轻松碾压对手。
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期的养精蓄锐后汉军骑兵才形成了一定规模。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军光复河南地开朔方郡,终于恢复到秦始皇时期的旧界。
此后,匈奴在汉军的不断打击下已经“奄奄一息”,不得不举族仓皇西迁!从此消失在中原土地上。
图源网络,侵删!
“历史驿站,心的港湾”《历史杂谈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