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海战体系中,两栖作战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国海军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中国海军近年来通过自主创新与战略布局,构建了以075型两栖攻击舰为基础、076型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为突破的两栖作战体系,实现了从平面登陆到立体攻防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平衡,更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加速向远海战略投送能力迈进。

一、装备体系的跨越式突破
1. 075型两栖攻击舰:已形成三舰编队(海南舰、广西舰、安徽舰),单舰排水量4万吨,配备6个直升机起降点和坞舱,可搭载30架直升机、气垫登陆艇及装甲车辆。其直通甲板面积相当于20个篮球场,配合新型相控阵雷达与电子战系统,实现了海空立体投送能力,使登陆作战突破传统平面模式。
2. 076型电磁弹射两栖攻击舰:全球首艘采用电磁弹射技术的两栖攻击舰,2024年下水的四川舰标志着中国成为该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其双舰岛设计、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可搭载固定翼无人机(如攻击-11)和预警机(空警-600),将作战半径延伸至千公里级,实现“无人机航母”的全域火力覆盖能力。
3. 两栖投送装备集群:包括071型船坞登陆舰、726型气垫登陆艇(最大航速60节,可搭载96式主战坦克)、ZTD-05两栖突击车(水上时速40公里)等,形成“空中直升机机降+海面气垫艇突击+滩头装甲推进”的三维投送体系。

二、特种作战与体系协同能力
1. 两栖蛙人部队:作为“海豹级”特种力量,配备消音版191步枪、水下推进器、闭式呼吸器等装备,可执行渗透侦察、破袭敌关键节点任务。其训练涵盖耐高温(烈日下4小时暴晒)、耐寒(-30℃野外生存)及全地形作战,具备全球顶尖特种作战水平。
2. 合成化训练模式:全军推广“跨军种合成训练”,将陆、海、空、火箭军力量纳入实战化演练。例如在台海方向,通过运-20空运、航母编队制空、075立体登陆的协同,实现多兵种无缝衔接,缩短首次登陆兵力投送时间窗口。
3. 全域作战能力:从传统三维空间拓展至网络、电磁、空天领域。076型搭载的无人机集群可实施电子干扰、网络攻击,配合岸基反舰导弹、火箭军远程火力,构建“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有效应对域外势力干预。
三、战略威慑与全球影响力
1. 区域安全主导权:075编队常态化前出西太平洋、台海周边演训,形成对区域内目标的快速反应能力。076型的电磁弹射技术被外媒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装备,使中国在低烈度冲突中具备替代航母的威慑力。
2. 海外利益保护:两栖攻击舰已成为亚丁湾护航、海外撤侨的核心力量。2024年某海外撤侨行动中,075型搭载直升机48小时内撤离2000余名公民,展现了远程投送与危机处置能力。
3. 全球安全贡献:通过参与国际维和、人道救援(如南海台风救援),中国两栖力量正从“近海防御”向“远海卫权”转型,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军事支撑。
中国两栖作战力量已形成“以075为基础、076为突破、特种部队为尖刀、体系协同为支撑”的全域作战体系,其装备技术水平、兵力投送效率及战略运用能力均跻身全球前列。未来,随着更多076型舰艇列装及无人化装备的深化应用,这一力量将持续强化中国维护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