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大特种部队,光听名字就令人胆寒,战力直逼美俄部队

珊珊玩转过去 2025-02-22 22:06:57
雪豹突击队

2002年,雪豹突击队正式在北京成立,直属武警部队,肩负起反恐重任。

这支队伍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队员个个身高都在1.72米以上,穿上黑色作战服,往那儿一站,就像暗夜里悄无声息的幽灵,气势压得人喘不过气。

别看他们平时低调,上了战场,那真是动如雷霆。

2018年,俄罗斯“国际军事比赛”成了他们的舞台,反劫持科目一开场,雪豹队员就亮出了真功夫。

比赛模拟了一场劫持危机,28名“劫匪”占据有利位置,周围还有“人质”瑟瑟发抖。

枪声一响,雪豹队员就像一阵黑风冲了进去,动作快得让人看不清,手起枪落,28个目标全被精准击毙,连一秒钟都没多浪费,整个过程用时短到直接打破了纪录,场边的外国观察员都忍不住鼓掌。

这可不是运气,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苦练。

雪豹的日常训练强度高得吓人,光是射击姿势切换这一项,就要求队员每分钟换20次,从站姿到跪姿,再到卧姿,枪口还得稳得像钉在地上。

训练场上,教官的口令一声接一声,队员们满头大汗,手指关节磨得发红,可没人喊累。

这种极速反应课程,硬是把他们的身体和脑子练成了一个整体,遇到突发情况,能在零点几秒内做出判断开枪,冷静得像台机器。

2017年的一次实战演练中,他们接到任务,解救一栋大楼里的“人质”。

大楼里光线昏暗,敌人埋伏在各个角落,雪豹队员分组突入,枪声响得跟爆豆似的,十分钟不到,任务就完成了,敌人全被“干掉”,人质一个没伤。

再说他们的装备,那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雪豹突击队常用的05式微声冲锋枪,外表不起眼,可威力一点不含糊。

百米开外,4毫米厚的钢板都能打穿,子弹嗖嗖飞出去,声音却小得像撕了块布,连站在旁边的队友都未必听得清。这种“无声杀手”在城市反恐任务里简直是神器。

西南猎豹

西南猎豹特种部队常年在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交界的地方活动,那儿被称为“生命禁区”,不是没道理的。

空气稀得跟真空似的,吸口气都费劲,风一刮起来,夹着雪粒打在脸上,跟针扎一样。

地形也够呛,山连着山,沟壑纵横,脚下的路不是陡坡就是碎石,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猎豹队员却常年在这儿摸爬滚打,早就习惯了这种日子。

2016年,他们接到个跨境联合行动的任务,事情紧急得很。

一伙人劫持了几个科考队员,藏在海拔5200米的冰川地带。

猎豹队员背上装备就上了山,一个个裹着伪装网,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

潜伏整整72小时,时间长得跟过了一个世纪似的。

白天太阳照在冰面上,反光刺得眼睛都睁不开,队员们就眯着眼,用望远镜盯着远处的一举一动。

晚上冷得更狠,寒风呼呼地刮,手指头冻得跟木头一样,握枪都得使劲攥紧。

72小时里,他们没生火,没大声说话,连吃东西都是咬着压缩饼干,小口小口咽下去,生怕嚼出声响。

第三天夜里,终于等到了机会。劫匪那边换岗,脚步声刚传来,猎豹队员就动了。

几个人从雪堆里爬出来,动作快得像风一样,端着枪冲过去,几声闷响,战斗就结束了。

这支部队的队员可不是光靠体力吃饭的,脑子也得转得快。

横断山脉那片地儿,民族多得数不过来,语言更是五花八门。

队员们得会讲17种方言,从云南的傣语到四川的藏语,再到贵州的苗语,样样得拿得出手。他们还得懂3门外语,英语是基础,藏语和维吾尔语也得流利。

装备上,猎豹队员也有一手绝活。他们的单兵外骨骼系统看着挺科幻,穿上之后,60公斤的重装备背在身上跟玩儿似的。

到了目的地,卸下装备,枪一端,照样能立刻投入战斗。

那次赶路,装备里还有水壶、弹药、手雷,沉得跟块铁疙瘩似的,可愣是没一个人掉队,全程保持队形,硬生生跑出了个奇迹。

飞龙特种大队

飞龙特种大队在1992年正式组建,打那时候起就成了中国军队里的一块硬招牌。

作为国内第一支三栖作战部队,他们不光能在陆地上跑,还能跳进海里游,上天开飞机,开创了陆、海、空全都能打的先河。

飞龙的装备也挺硬核,他们用的QTS-11单兵综合作战系统,看着就跟科幻片里蹦出来似的。

这玩意儿把5.8毫米突击步枪、20毫米榴弹发射器,还有个数字化火控模块全装一块儿去了,端在手里沉甸甸的,开火时枪声脆,榴弹还能炸个坑。

有一回国际侦察兵竞赛,飞龙队员扛着这家伙上了场。

比赛要求穿过一片密林,找目标打靶,外国的队伍还在林子里磨蹭,飞龙这边已经冲到靶场,QTS-11一顿操作,枪响榴弹飞,靶子全倒,计时员摁下秒表一看,成绩甩了第二名好几条街。

场边看热闹的外国兵都瞪大了眼,嘀咕着“这枪咋这么猛!”

再说水下爆破分队,那更是飞龙的拿手好戏。

他们保持着45米深潜的纪录,靠的是训练和装备双管齐下。

一次演习,他们得潜到海底炸个模拟目标,队员们背上氧气瓶,蹬着脚蹼下水,水下推进器一开,嗡嗡地推着人往前走,声音小得跟没动静似的。

45米水下,黑漆漆一片,手电光晃过去,能看见鱼群嗖嗖跑开。

到了目标点,队员拿出发爆装置,贴在目标上,摁下按钮,几秒钟后水面轰一声炸开,白浪翻了好几米高。

潜回去时,推进器照旧没啥声响,目标舰艇要是真有敌人,估计连影子都没瞧见就被收拾了。

天狼突击队

天狼突击队的历史得从1941年说起,那会儿彭雪枫将军带着“雪枫旅”打仗,留下的红色血脉一路传到了现在。

到了2014年,上合组织搞了个“和平使命”演习,天狼队员得了个机会露一手。

演习有个科目是爬35米高的垂直崖壁,石头表面光溜溜的,连个抓手的地方都少。

天狼队员带上绳索和钩子,排成一队站在崖底,队长喊了声“上”,第一个队员就动了。

脚踩着岩缝,手勾着绳子,身子贴着崖壁一点点往上蹭,像壁虎爬墙似的。

后面的队员跟上,绳子甩过去挂住凸出的石头,互相拉一把,动作连贯得跟流水线一样。

崖顶的风呼呼刮着,队员们爬到一半时,绳子晃了几下,有人鞋底在石头上滑了一下,赶紧抓紧旁边的队友。

7分钟不到,全队登顶,崖顶的裁判吹了声哨,计时结束,别的队伍还在半路喘气,天狼这边已经收拾装备站好了。

天狼的装备比不上飞龙那么花哨,没啥高科技玩意儿,可他们靠的是扎实的战术和配合。

训练时,队员们常分组演练,一个当“敌人”,一个抓,跑道上摔了爬起来接着跑,喊声此起彼伏。

一次任务,情报说目标藏在山沟里,队员们扛着枪就上,山路窄得只能侧身过,石头硌得脚疼,他们愣是走了十多公里,找到地方一围,目标跑都跑不了。

平时训练,警犬也得跟上,犬舍里每天都得遛,队员和狗一块儿跑圈,喂食时还得顺便摸摸头,培养默契。

2019那次行动,警犬立了大功,事后队员给它多扔了块肉,围着笑呵呵地说“干得漂亮”。

天狼就这样,靠着老传统和新打法,稳稳站在反恐第一线。

蛟龙突击队

除了四只陆军特种部队,海军的蛟龙突击队在海洋里那可是响当当的名号,提起他们,海上谁不得竖个大拇指。

2008年,亚丁湾护航任务拉开帷幕,蛟龙队员扛着装备上了船,这一去就是276天,硬是没歇过一天。

那段时间,海盗活动猖狂得很,23次袭击接连砸过来,每次都得硬碰硬。

有一回,海盗船靠上来,几个黑乎乎的身影拿着枪往货轮上爬,船员躲在舱里不敢吱声。

蛟龙队员接到警报,立马分成两组,一组端着枪守住甲板,另一组顺着绳索滑到海盗船边,手脚并用爬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人全摁住了。

276天下来,23次交手,没一次失手,货轮愣是没让海盗占到便宜,船员们事后提起这事儿,都说跟坐了趟“定心丸”似的。

分队长陈光明那次行动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任务是抓捕一伙海盗,货轮机舱成了关键点。

那地方闷得像蒸笼,温度飙到40度,空气里全是油味儿和铁锈味儿。

陈光明带着装备钻进去,猫在角落里,整整潜伏了38小时。

机舱里机器轰轰响,热气扑得人喘不过气,汗水顺着额头淌,把作战服浸得湿漉漉的,贴在身上黏糊糊的。

他一动不动,手里攥着枪,眼睛盯着舱门。38小时后,海盗终于露头,6个人拎着刀和枪推门进来,刚迈进两步,陈光明从暗处蹿出来,手一挥,枪托砸下去,一个海盗应声倒地。

后面的队员跟着冲进来,几秒钟工夫,6个人全被绑了手脚,拖出去时还一脸懵。

再说南海那次夺岛演练,蛟龙队员又是另一番场面。

目标是个无人岛礁,周围暗礁密布,水下全是乱七八糟的石头和珊瑚,船靠不近,只能潜过去。

队员们穿上潜水服,背着氧气瓶,一个接一个跳进海里,水花都没溅多大。

海水凉得刺骨,他们蹬着脚蹼,借着水下推进器的推力往前游,手电光在水里晃出一道道光柱。

游到岛礁底下,抬头一看,黑乎乎的岩石露出水面,浪头拍得哗哗响。

队员们顺着岩缝往上爬,手指抠着石头缝,脚底下踩得稳稳的,一个拉一个上了滩头。

上了岸,甩掉潜水装备,端起枪就散开,悄没声儿地摸到目标点,几分钟内就把“敌方”哨点全拿下。

蛟龙的水下破袭战术厉害得连北约观察员都得夸一句“超越海豹六队”。

参考资料:

[1]焦志强,汪厚祥,马良荔.基于AHP的特种部队作战能力评估模型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8,28(8):47-4910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