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毛泽东领导红军,鲁迅关切地问好友:他现在有多大岁数了?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16 17:04:34

1931年那会儿,鲁迅碰见了老朋友冯雪峰,一见面就直接问:“你跟毛泽东熟不熟?”

在国共两党联手的时候,毛泽东是冯雪峰的领导,所以他们俩之间肯定有点交往和情谊。

听完冯雪峰点头确认,鲁迅深吸了口烟,心里头开始琢磨起毛泽东的那些事儿。这家伙,不光带着农民兄弟闹革命,还把蒋介石的围剿给破了,更别提他写的文章,那叫一个尖锐,直指人心。

鲁迅对毛泽东挺感兴趣,就问起了他的岁数。冯雪峰想了想,回答说:“还没到40岁呢。”

听到这番话,鲁迅也忍不住对毛泽东的才干表示赞叹。

鲁迅和毛泽东,一个是政治领域的领袖,一个是文艺界的泰斗,他们心里头都特别瞧得上对方。但可惜的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两位大佬一辈子都没能坐在一起聊聊。

【毛泽东竟然还是个学者】

鲁迅这辈子从没和毛泽东见过面。毛泽东在北大做图书管理员那会儿,鲁迅的文章已经火遍了全国,但毛泽东呢,他还只是个从湖南农村出来的穷小伙子。

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陈独秀的主持下开始全国发行,当时正在湖南师范念书的毛泽东成了这本杂志的铁杆粉丝。他通过这本杂志,了解了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对世界的各种见解。其中,鲁迅的文章自然也是毛泽东特别留意和的。

从1918年起,鲁迅在《新青年》这本杂志上,一个接一个地写出了像《狂人日记》、《孔乙己》这样大家都爱读的文章。这些作品,真的打动了年轻时的毛泽东,让他感触很深。

毛泽东特别想见鲁迅,他由衷地称赞道:“鲁迅是个大名鼎鼎的新文化人,对中国的情况门儿清,分析问题那叫一个透彻,并且对咱们湖南的年轻人特别赏识。”

不过挺可惜的,毛泽东在北大那会儿,基本都在图书馆泡着,只有李大钊会搭理他。结果,毛泽东和鲁迅就这么错过了能聊上几句的宝贵机会。

鲁迅是在离开北京大学之后,才真正了解到毛泽东这个人的。

毛泽东离开北京大学后,回到湖南搞了个叫《湘江评论》的报纸。这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学生,老爱在报纸上聊聊当前的时局,说说自己的想法。他那犀利的观点,连鲁迅都注意到了。可他俩没啥直接交情,就只能靠冯雪峰在中间传话,说说最近都咋样了。

1925年那会儿,国共两党正联手合作,毛泽东就被选为了国民党中央的宣传头头。虽说他在国民党里头是个挺大的官儿,但他心里头可憋屈了。为啥呢?因为那时候他老被那些左倾机会主义的人给排挤。

冯雪峰知道这事儿后,挺心疼毛泽东的,就想劝劝他,于是开口说:“在日本佬看来,你和鲁迅是中国除了蒋介石外,最明白中国事儿的人。但这么说吧,鲁迅算一个整的,你就算半个吧。”

毛泽东一听这话,立马乐呵了起来,他笑道:“日本人确实挺有两下子,鲁迅那小子,中国的事儿他门儿清。”

1928年,鲁迅搬到了上海住下。这回,他拿起笔,直接站到了反对文化打压的最前线。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农村领着农民们闹革命,他不仅自己亲自干,还写了好几篇文章。

鲁迅翻阅过毛泽东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中国社会各阶层剖析》这些文章,并且还好好保存了登有这些内容的杂志。他忍不住感慨:“没想到毛泽东不光是农民运动的领袖,还是个挺有学问的人呢。”在这之前,鲁迅只知道毛泽东在带头搞农民运动,压根没想到他在学术研究上也很有两把刷子。

1930年的时候,鲁迅碰到了陈赓。陈赓绘声绘色地给鲁迅讲了共产党的斗争故事,这让鲁迅有了个念头,想写一本关于红军的长篇小说。但因为国民党老是找麻烦,鲁迅没能如愿完成这本书。不过,在鲁迅心里,红军和毛泽东的影子总时不时冒出来,像是一束光。

没几年光景,鲁迅就听到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事儿,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根本就憋不住。他二话不说,立马拍了一封电报过去表示庆贺。这电报经过好几道手,最后终于传到了瓦窑堡。电报里头,鲁迅的话饱含深情:“共产党,那可是咱们中国和全人类的指望啊!”

后来,当毛泽东宣布东征的时候,鲁迅别提多激动了。他心里明白,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瞧着毛泽东带着大家奋斗,鲁迅也跟着表态,说要让全国民众都成为共产党的坚强支撑。

1931年那会儿,冯雪峰跑到了上海。鲁迅一见到他,就急着想知道中央苏区那边的事儿。聊着聊着,话题自然就转到了毛泽东身上。听说毛泽东在反围剿的战斗中特别勇猛,连国民党都不怕,甚至让那些反对他的人都有所收敛,鲁迅听后十分惊讶:这小伙子真是厉害,居然能跟国民党对着干,还让反对派都忌惮三分。

鲁迅病得很重时,心里还一直挂念着共产党和毛泽东。他觉得特别可惜,因为自己一直没能亲眼见见毛泽东。于是,他就琢磨着给毛泽东送点啥,好让自己这份敬意能传达到。

鲁迅琢磨了好久,不知道挑啥礼物合适。后来冯雪峰给他出了主意,说延安的同志们吃得挺艰苦。他一听,就决定送上两只顶呱呱的金华火腿。

没过多久,鲁迅就安排人把那两只火腿从上海送到了延安。毛泽东收到这份千里迢迢送来的贵重礼物,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更让他惊喜的是,火腿里头还夹着鲁迅亲手写的信。

毛泽东读完信后兴奋得不行,瞅着那俩火腿,乐呵呵地打趣道:“这回咱们能大吃一顿喽。”话音未落,他就动手把火腿分给了好多同志。

【我们只谈谈鲁迅】

毛泽东一辈子都特别敬重鲁迅先生。直到他去世,心里都一直装着鲁迅。鲁迅对他来说,既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同志和老师。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毛泽东,也是他的精神依靠。

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那会儿,毛泽东又自个儿去找了冯雪峰,心里惦记着鲁迅的事儿。俩人一碰头,毛泽东就乐呵呵地跟冯雪峰讲:“今晚咱们换个话题,不聊红米南瓜,也不提地主恶霸了。专门聊聊鲁迅,咋样?”

毛泽东由衷地赞叹道:“我老早就拜读过鲁迅先生的大作,特别是那个《阿Q正传》,真是让人难忘。阿Q嘛,他就是个老脑筋的农民,浑身上下都是毛病,但他心里头那股子革命的劲儿,可不小。反观现在,咱们有些革命干部,愣是看不清老百姓心里头想啥。他们真该好好琢磨琢磨这篇文章,瞧瞧阿Q到底盼的是啥。”

聊天时,毛泽东挺惋惜地说:“五四那会儿,我就在北京待着,碰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还跑去听过胡适的课呢。可就是,我愣是没见着鲁迅。”

听到这番话后,冯雪峰就开始跟毛泽东细细讲述上海左翼文艺圈的事儿,他把鲁迅先生这些年的点点滴滴,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毛泽东。

过了好多年,毛泽东还时常提起冯雪峰,说他是他和鲁迅之间沟通心灵的桥梁。

1936年,鲁迅先生身体已经很差了,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信里头提到了毛泽东,但写信的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可不怎么好。他说毛泽东不考虑国家的整体情况,只想着自己,他的那些想法根本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鲁迅先生瞅见那封信,立马火了,不顾自己身子骨弱,扯着嗓子就骂开了:“你们自个儿觉得理论一套一套的,但跟毛泽东一比,那简直就是云泥之别。你们这套理论,日本鬼子看了都得乐呵。说到毛泽东,我得叫他一声同志,这光荣得很!”

毛泽东一直把鲁迅当成自己的导师,他好多次在公开场合聊起鲁迅,夸鲁迅的抗争精神特别厉害。

1957年,毛主席在和文艺圈的人聊天时,聊起了鲁迅。那会儿,文艺圈正热火朝天地议论着中宣部收集到的关于思想工作的一些事儿。

毛泽东深情又认真地讲:“要是鲁迅现在还活着,他肯定还会继续写那些犀利的杂文。就你们眼下讨论的这些话题,拿给鲁迅先生看,他肯定能洋洋洒洒写出一篇文章来。他肯定有话想说,并且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发表见解。”

毛泽东的一番话犹如投入湖中的大石头,瞬间让本就争论不休的文艺界炸开了锅,变得更加喧嚣。

过了两天,毛泽东又跟新闻出版界的朋友们碰了头,这时候有人抛出了个新问题:“要是鲁迅现在还活着,他会咋样呢?”在他们眼里,现在的氛围有点不对劲,鲁迅要是活着,说不定也不敢乱写。

毛泽东听完这话,脸色变得凝重,他说:“鲁迅是个实实在在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也是个啥都不怕的唯物主义者。在那个年代,就算是要掉脑袋,他眼睛都不会眨一下,更别提现在了。”

【我是鲁迅的学生】

文革那时候,毛主席对鲁迅的看法还是特别好。他好多次都提说要向鲁迅学习,跟着鲁迅的步子走。为了让更多人读到鲁迅的书,毛主席还特地批准出《鲁迅全集》。有了毛主席这个批准,《鲁迅全集》就顺顺当当出版了,让大伙儿都能看到,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也再次被大家广泛传扬。

913事件过后,毛泽东生了一场大病。这时,他心里头又琢磨起了鲁迅,还吩咐人把《鲁迅全集》找来。毛泽东再次一字一句地认真读起来,书上写得满满当当的都是他的批注。后来,在很多公开场合讲话时,毛泽东总爱提,让大家再去瞅瞅《鲁迅全集》,他说:“咱们中国头号圣人,既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而是鲁迅,我呀,算是鲁迅的学生呢。”

毛泽东特别喜欢鲁迅的书,走到哪儿都带着,就连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不落下,他的鲁迅全集总是随身带着。解放以后,他家的书架上,鲁迅的书也是常客,一直都在那儿摆着。

毛泽东的警卫员记得,毛主席生前床边总放着三摞书。后面两摞时常换新,但最前面那一摞却始终如一。那里面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还有好多中国古代的诗词,鲁迅的书也在其中。毛主席常看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还有《呐喊》这些好书。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最前面那摞书总是跟着毛主席,从没离开过。

1975年的时候,毛泽东跟江青聊起了文艺方面的规矩。毛泽东拿鲁迅说的“挑烂苹果”来打比方,他讲道:“人无完人嘛,干工作的时候更能体会鲁迅的意思。鲁迅那文章写得真棒,真的很到位,得抽时间把《鲁迅全集》读一读。”

到了1976年,毛主席病重那会儿,他还跟身边的人说,得多读读鲁迅的书。在他常翻的那套《鲁迅全集》里头,还夹着女儿给他的一封信呢。

李敏写信给老爸说:“老爸,你让我读的那个鲁迅先生的文章,我已经搞定了。现在特别想和你聊聊这些文章。书里头你写了好多备注,我都认真看了,不过有好多地方我还是一头雾水,希望能得到你的点拨点拨。”

毛泽东不光爱读鲁迅的文章,他还爱抄鲁迅的诗词。特别是那句“面对众人指责依然坚定,甘愿为人民默默付出”,他特别喜欢。

1961年的时候,毛主席又一次自己动笔,把鲁迅写的一首诗抄了下来,并且还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日本的好友。那首诗里头有两句特别好的话:“心里的事儿多得跟天一样宽,就在那没动静的地儿,能听到响雷。”

鲁迅写那首诗的时候,心里头装的全是中国那时候的困境,里忧外患一大堆。到了现在,毛泽东把这首诗送给了日本人,他也是看到了中日打交道时的不顺心事儿,盼着中国和日本能好好相处,友好往来。

毛泽东理解鲁迅,他们俩心里都有着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感情。正因为这样,那两句诗在27年后又重新充满了力量,变得鲜活起来。

【结语】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走了,再也回不来了。他去世后,党中央让鲁迅的老朋友冯雪峰来负责处理后事。冯雪峰心里清楚,鲁迅特别看重毛泽东,但遗憾的是,他们俩一直没机会见面。所以,冯雪峰就特意把毛泽东的名字加到了鲁迅治丧小组的名单里头。这样一来,两人的名字就头一回公开放在一块儿了。

没见面也能心意通。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和鲁迅心灵相通。他俩都是为了民族、为了人民奋斗的战士,尽管一辈子都没能碰面,中间的联系也都是靠别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彼此间的敬佩。

在追悼会上,中共中央跟大伙儿说,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勇敢、走在最前头的战士。他走了,这事儿咱们中华民族没法挽回。鲁迅先生,他永远活在咱们老百姓心里。

鲁迅和毛泽东那份真挚的情谊真叫人眼红,他们俩是实实在在的无产阶级斗士,在革命的风雨中并肩作战,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们的那股子精神,会一辈辈传下去,成为咱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宝贝。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