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核武器专家”,退休和妻儿回老家,妻子和女儿却接连自杀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2-12 14:48:14
前 言

2018年6月,《朗读者》节目让观众认识了魏世杰。

他不仅是著名的核研究科学家,还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儿子智力残疾,妻女患有精神分裂症。

他的经历让主持人及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尽管他自嘲为“倒霉老头”,但作为“核武老人”的他,始终坚信:“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

那么他究竟经历了什么,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弃文从理,投身核武研究

1941年,魏世杰生于山东即墨的普通家庭,自幼聪慧勤奋,梦想成为作家。

在那个亟需知识的年代,他沉浸在文学世界中,渴望以笔为剑,触动人心。

然而,国家的发展需求召唤着他。当时,数理化人才对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在老师的建议下,魏世杰毅然放下文学梦,转身投入物理领域。

1959年,他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开启物理学探索之旅。

大学期间,魏世杰对物理知识充满渴望,才华与勤奋赢得赞誉。他常发表科普文章,怀揣成为中学物理老师并继续文学创作的梦想。

1964年,命运轨迹发生转折。魏世杰自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时,被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选中。

踏入九院,他得知自己将参与原子弹研制这一伟大事业。

面对这一消息,他内心激动自豪,深知这是国家对他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他的命运与国家的核事业紧密相连。

随后,魏世杰被分配至青海221厂,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在核研究基地,保密纪律严明,“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成为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同事间默契地不谈工作,每天从保密包开始,到保密包结束,秘密被小心翼翼地锁在研究室内。

“原子弹”三字,在基地是绝对的禁忌。

即便是在办公室,同事间也互不知晓对方的具体工作内容。

开会时,领导提及也总以“我们的产品”代称。

在九院的那些年,魏世杰从未被正式告知工作的具体内容,但他和同事们逐渐明白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只是无人说破。

面对外界的追问,魏世杰总是笑称自己生产剪羊毛的机械设备。

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面对技术难题和物资短缺的困境,魏世杰和同事们日夜钻研,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材料。

有一次,在关键的实验环节,设备突发故障,实验被迫中断。

魏世杰没有气馁,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数昼夜,仔细排查问题,最终成功修复设备,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然而,魏世杰的工作不仅保密,还充满了危险。

他所在的二分厂是基地的核心部门之一,负责研制核武器的炸药部件。由于高能炸药极不稳定,随时可能爆炸,他所在的部门几乎是最危险的。

1969年,229车间突发爆炸,同事们无一幸免,魏世杰和同事们只能在废墟中寻找遗骸。尽管悲痛,但他们无一人想调离这个充满危险的基地,对他们而言,牺牲是光荣的,离开是可耻的。

在极端保密和高度紧张的工作中,魏世杰顶着巨大压力,在核武器研究的最前线恪尽职守,见证了“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成功后,九院从不庆祝,仿佛一切从未发生。有些同事终其一生都不明白自己做的是怎样的工作。

魏世杰隐姓埋名26年,为国家的核事业奉献了全部青春。

功成身退,挑起家庭重担

1990年,49岁的魏世杰携妻子陈位英,满载行囊,缓缓走出青岛火车站。

他深吸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感慨地对妻子说:“终于回来了!”

回溯过往,1964年,魏世杰自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选入九院。

经过一年的培训,他被派往青海省海晏县的221厂,那里是九院的大本营,也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诞生。

在221厂的日子紧张而单调,直到他遇到了陈位英,这位来自湖南长沙、俊俏可爱的姑娘。

陈位英看中了魏世杰的憨厚与真诚,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结为连理。

婚后第二年,在那个动荡的时期,魏世杰遭受了无数次的批斗与毒打。

陈位英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女儿海燕,压力巨大,最终将女儿送到了青岛公婆家中。

三年后,陈位英又生下了儿子魏刚,但因营养不足,孩子严重缺钙。

考虑到高原缺氧的环境对儿子发育不利,她也把儿子送回了公婆身边。

魏世杰平反后,重回实验室,全身心投入工作。

十多年间,他主持了17项第一代、第二代核武器的科研项目,多次荣获奖项,包括1984年核工业部颁发的核军字4056号荣誉奖章。

然而,随着母亲双目失明,他向九院申请调回青岛,并得到批准。

退休后,魏世杰回到了家乡,但家庭的担子却日益沉重。

儿子魏刚患有先天性zhi zhang,智力如同七八岁的孩子;2000年,女儿海燕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陈位英也于2003年春节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当时已年过七旬的魏世杰,每天辛劳地照顾家中的三个病人。

他坚强地撑起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自嘲为“鼓捣过26年核武器的倒霉老头儿”。

谈及过往的传奇与危险经历,他深情地说:“奉献本身就是快乐,无论任何时代,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自杀阴影,坚韧守护家人

面对家中三位重病的亲人,魏世杰没有陷入悲观与绝望,而是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他的老伴儿不仅患有精神疾病,还饱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折磨。

尽管她倾尽全力想要改变家庭的现状,却在晚年陷入了间歇性精神失常,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自sha倾向。

每天清晨,魏世杰都会先为老伴儿注射胰岛素,再精心准备营养早餐,而自己的餐食却总是简单至极。

之后,他还要为妻女仔细配药,监督她们按时服用。

儿子魏刚也让魏世杰操碎了心。由于不讲卫生,与姐姐海燕经常发生争执。

为了家庭和睦,魏世杰只好让儿子单独居住。

起初,他每天为儿子送饭,但总是错过饭点或饭菜变凉。

后来,他索性在小区饭馆预付一个月的饭钱,让儿子定时去取。

最让魏世杰牵挂的还是女儿海燕。从少女到中老年,她的生活几乎被药物和医院占据。

诊疗单上,“偏执型精神分裂”、“强迫症”、“自sha倾向”等字眼频繁出现。

每晚,海燕都需要大量药物才能入睡,最多时一天竟达13片。在魏世杰眼中,照顾女儿虽充满挑战,却也充满童趣。有时,女儿半夜醒来只为让他捡起一根地上的头发,他总是乐此不疲。

一人照顾三病,魏世杰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一次,女儿情绪不稳,儿子又称鱼刺卡喉,老伴儿也嚷着头痛。他分身乏术,只好求助学生带儿子就医。尽管亲友、学生愿意帮忙,但魏世杰总是尽量自己承担。

面对困境,魏世杰总是乐观地说:“坚持一下,总会过去的。”

他深知,与当年九院同事所经历的苦难相比,自己承受的压力微不足道。这份豁达与坚韧,让他成为了家人最坚实的依靠。

科普传承,笑对坎坷人生

在生活的重重挑战面前,魏世杰从未屈服,他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照顾家人的同时,他重拾年轻时的写作爱好,踏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

大学时期,魏世杰便梦想成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业余时间则投身文学创作。

即便后来被派往西北基地,面对艰苦的环境与巨大的压力,他依然未放弃文学梦想。

在基地,他全身心投入科研项目,为我国核武器研究贡献力量,但无论多忙多累,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初。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魏世杰的作品《转动的魅力》在《科学文艺》杂志(现《科幻世界》)上发表,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小品选》,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随后,他编著了《原子小演义》《飞行传奇》《现代兵器》等书籍,深受读者喜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者张沿江联系到魏世杰,希望再购一本《原子小演义》给孩子阅读,这让他意识到文学的力量。

在家中,他常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2009年,学生王月玲鼓励魏世杰将核武器研究期间的故事写出来。

起初,他有些犹豫,但在王月玲的鼓励下,他开始了回忆录的创作。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连载作品获得了上千万人次的点击率,回帖达6万多条。

后来,这些文稿被集结成书《禁地青春》,并被改编为电视剧《青海花儿》。

魏世杰又迷上了微博,成为他传递正能量的新阵地。他发布科普知识,与年轻人探讨人生、针砭时弊,深受网友喜爱。在微博上,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魏爸爸”“伟大的父亲”,对他的坚韧与担当表示敬佩。

步入耄耋之年的魏世杰,依然忙碌在科普的道路上,为传承科学知识和“两弹一星”精神贡献力量。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坚定追求梦想。

那些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与传承。

魏世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与担当,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