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应该只是设计师、投资方、施工方的事,这其中理应吸纳更多民众的诉求和声音。 ▲地铁站口装修设计被吐槽像“棺材”,这恐怕是设计施工方当初没有想到的。图/网络视频截图 文 | 流水
据澎湃新闻报道,12月30日,广州地铁花地湾站一新装修的出入口外形被市民吐槽像“棺材”,引发关注。当晚,广州地铁工作人员回复表示,已对该出口争议部分建筑进行拆除。
现场照片及视频显示,该出入口为广州地铁花地湾站D出入口。从外形上看,该出入口通体呈“上圆下方”的斜圆柱体外观,且边沿突出,外加红色配色。这引发了众多网友吐槽,认为太像“棺材”。
地铁站口装修设计被吐槽像“棺材”,这恐怕是设计施工方当初没有想到的。广州地铁方面对此进行拆除,以“听劝”的方式及时回应了民众关切,避免了舆论的进一步发酵。
从网友的反映看,人们在质疑装修设计本身过于“奇葩”,让人大跌眼镜之外,也在关注这样的设计是如何通过审核的?如此一拆一建是否过于浪费等诸多问题。虽然地铁站口的棺材样式可以拆掉,但此事暴露出的类似问题却值得反思。
其实,这些问题的暴露并不止于此次地铁站的装修。此前,在一些城市的所谓地标建筑、公共建筑,也曾遭到民众的吐槽和不满。这反映出的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文化背景、民众审美之间的碰撞,也是公共决策过程中,民众参与度不足的直观反映。
棺材往往与死亡相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死后入棺”的丧葬习俗。地铁站口形似棺材,由此给人带来的不适感,并不仅仅是外观的好看与否,更有与公众日常生活观念不合的相关寓意在其中。因此,无论其外形设计还是后续的审核环节,对此都应有所警觉。
据介绍,该出入口设计灵感来源于木棉花花瓣,装修完成后外观将是圆柱体,设计颜色本应为木棉花的橙红色,但因照片色差被呈现为深红色。木棉是广州市市花,设计施工方将此作为原型,其用心当然是想让一座颇有历史的地铁站能焕然一新,更契合广州的城市地域特色。
城市建筑应该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之外适当展现特色,这本是中国不少城市建筑摆脱在“奇奇怪怪”和“千城一面”中徘徊的路径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关方面尝试用木棉花的造型和颜色设计地铁站的装修风格,这种创新之举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最终呈现效果不符合预期,公众也不妨多多报以理解和宽容,给城市建筑的设计多留些创意空间。
但也需看到,此次如果在设计环节,就能及时听到民众吐槽的声音,并予以修改和完善,或许就不会出现连夜拆除的尴尬。这不仅造成对施工时间和建筑材料的浪费,也会拉低民众对装修工程的认可度。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不应该只是设计师、投资方、施工方的事,这其中理应吸纳更多民众的诉求和声音。不能总是等到相关建筑已经完成或将要完成了,才“听见”民众的不认可,于是匆匆补救。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重视市民需求,并建立机制化的渠道集纳民意,这本是科学规划、管理城市的题中之义,也是民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环节。比如,就设计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发起投票,把公共建筑的设计、施工纳入市民评议活动中等。
像“棺材”的地铁站口关乎城市形象,而在公共建筑建设、改造过程中,若能与民众形成常态化的互动,不仅能打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也能让城市的发展更贴民心。如此,或许会少一些半途而废的工程。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外棺大气,内逝奢华,寿后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