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父母为你做的决定真的是为你好吗?

育儿小贴士 2025-02-28 10:57:53

某天下午,我在小区花园散步时,听见邻居王叔和他儿子的争吵声越来越大。

"我都是为你好!

"王叔一边喊一边把儿子的手机摔在地上,他儿子气愤地顶嘴,“你问过我想要什么吗?

”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李靖和哪吒的对话。

我们常用“为你好”绑架孩子

想起电影里李靖和妻子给哪吒戴上乾坤圈那一刻,我顿时觉得那不是一个虚构的神话,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家庭教育现象。

每个周末早晨,我都能在楼下看到张姐家的孩子,如同一个装满了琴盒、画板和奥数书的行李箱,被父母“打包装车”送去补习班。

所有这一切,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

有一次,张姐兴高采烈地跟我说:“我儿子这周末有四节课,星期五钢琴,星期六奥数,星期天油画。

”她看上去无比自豪,好像她对孩子的“投资”已经有了回报。

而实际上,她儿子在楼道里对我说:“姑姑,我真希望周末可以睡个懒觉。”

“你们问过我想要什么吗?

”这是电影里哪吒的质问。

在现实中,我们的孩子也常常有相同的疑问。

去年,我的表弟因为父母给他报了六门课外班而离家出走,在留给父母的信里写下同样的话。

父母认为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意愿和梦想。

我们是不是太过习惯于替孩子做决定,而忘记了倾听他们的声音?

“牺牲式付出”的重压

电影里,李靖为了哪吒偷偷准备换命符,这一镜头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和李靖类似,我也常常在母亲的牺牲感中感到窒息。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

”母亲经常这样说。

她的牺牲让我从小就背负着沉重的情感债务,总觉得自己欠了她一辈子。

朋友小敏不敢要孩子,因为她仍未从这种情感枷锁中解脱出来。

小敏的父亲二十年前冒雪背她去医院,结果得了关节炎。

每次回家看到父亲变形的膝盖,她都觉得呼吸困难般愧疚。

哪吒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崩溃的模样,和小敏谈起这事时的表情如出一辙。

父母的付出往往带着浓重的牺牲感。

这种付出并非不值得珍视,但它不该化作一把时刻悬在孩子头上的利剑。

孩子需要的不是永远的“牺牲式爱”,而是理解和支持。

真正的陪伴无需金钟罩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最打动我的画面是殷夫人全副武装地赶来和哪吒踢毽子。

这个小小的片段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那位身穿防护服陪女儿跳皮筋的护士妈妈。

她们用行动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陪伴——那是全情投入的时刻,而不是时间的堆积。

最近,一个视频火了起来:一个农民工父亲在工地用粉笔画棋盘教儿子下棋。

沙尘飞扬的工地上,父子俩的笑声比任何早教课都动人。

看着视频,我不禁想起电影里哪吒挣脱乾坤圈时说的那句话:“我要自己选择怎么活。

” 这种由陪伴带来的自我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父母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哪怕只是一小段,专心致志地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那么孩子会从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和力量。

真正的陪伴不是打造一个无敌的“金钟罩”,而是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支持。

父母的爱应该教会孩子面对风雨

电影的结尾处,李靖夫妇目送哪吒迎战天劫的眼神,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目送》中的那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不可避免地要目送他们走向独立,无论这条路多么让人担忧和不舍。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帮他们把路铺平,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风雨。

80后、90后这一代的父母,或许该学会打破传统的“以命换命”的悲情叙事,用一种更健康、更开放的心态与孩子共度时光。

电影里转世的哪吒在陈塘关小学门口啃糖葫芦,李靖夫妇终于学会站在校门外,目送那个扎着丸子头的小身影蹦跳着融入人群——这正是我们所有父母该努力学习的样子。

真正的爱,不是打造一个让孩子永不面对风雨的世界,而是教他们具备迎接风雨的勇气。

希望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父母可以理解:教育孩子的过程,不是建造一个无法打破的保护壳,而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逐渐学会放手,最终在他们的独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这样,才能让这场历经风雨的亲子旅程,走向一个得体、温暖的结尾。

0 阅读:9

育儿小贴士

简介:分享育儿故事,用爱守护孩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