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问界M9、智界R7三款车型已确定性的获得了成功。
12月三款车型的累计销量超过了4.4万台,均价超过40万,这无疑成为了中国品牌电动化之路的最强典范车型。
尤其是全新上市的智界R7,上市三个月单月销量接近1.6万台,全新上市的增程版产品受众群体巨大。
在2025年的产品规划中,鸿蒙智行规划的几款车型也都是增程技术,问界M8、智界S7、享界S9都将会推出增程版派生车型。
鸿蒙座舱、ADS、大电池包以及增程器的匹配,简直就是极其完美的配套策略,一方面深度汲取了新能源时代所有顶尖的技术,提供给车辆最强的体验感,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出现保留了车辆的基本工具属性,没有任何焦虑,并且大电池包还能为用户提供市区出行的经济性。
日常代步不仅0成本,而且感受还要比油车更强。
无论怎么辩解,市场的消费都是非常诚实的,高端市场留给油车的时间不多了,当然还有从未被市场接纳过的纯电车。
以智界R7为例,其自身的成功绝非偶然。
一个是,产品力足够强,尺寸大、空间大、舒适度高,而且华为深度赋能的鸿蒙座舱和ADS都已经很成功了,市场的认可度、接受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个是,智界R7推出了增程版车型,价格比纯电车型低了1万-2万,并且解决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充电焦虑。
关于电车的焦虑,我们之前说过,无论企业给电车配备多大容量的电池包,消费者都有焦虑,这种焦虑不是产品焦虑,而是一种心态上的不安。
智界R7的增程版车型,既提供了至少200km的纯电续航能力,还提供了一台1.5T高标准内燃机作为增程器,满油满电续航超过了1300公里,可以说是结合了电车和油车优势的完美车型。
油车的痛点,是加速慢、噪音大、油耗高、智能化鸡肋,电车的痛点,是续航短、冬季体验感糟糕、充电难等等。
华为的巧妙,是已经在加速从纯电车向增程动力全面转型。
一个是,其用户群体都是高端群体,鸿蒙智行的产品均价超过了40万,说明其用户群体更认可增程路线,纯电产品并不比增程产品在使用上更省钱。
另一个,增程路线门槛相比于PHEV更低,在设计上难度更低,但增程产品的上限又极高,体验感还要比PHEV更好,内燃机不直接驱动行驶,平顺性是100%的。
智界R7增程版这种产品,虽然不是纯电车,但拥有纯电车50%的纯电续航能力,普通电车的纯电续航在400km左右,其纯电续航能力200km,相当出色。
数据统计,有大量的消费者每天的使用里程不会超过40km,白天用车晚上补能,偶尔长途出行有内燃机提供保证。
所以说智界R7增程版是没有任何焦虑的,同时华为还能带来智能、科技感,非常强势。
从问界M7到问界M9再到智界R7的成功,华为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告诉了整个市场一件事儿,造车一定要带上内燃机,其提供的价值感和市场信任度要远远超过任何技术,纯电车更像是一个玩具,想要在高端市场中做出成绩,纯电车的发挥空间非常小。
即便是特斯拉,其最热门的Model Y虽然完成了46万年销量,但终端均价也只是在23万左右,想要冲击高端的难度极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消费者购买最多的纯电车,其实是经济型产品,比如说宏光MINI EV、海鸥、海豚、星愿这种10万以内的产品。
回归到一台车的本质上来看,想要销量好,既要全面拥抱电动化,还不能丢掉内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