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矿技术资助印度建设全球最大炼钢高炉?这是造谣

三界邹子之 2025-02-19 10:30:54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于2024年11月30日发布官方声明,明确208家使用“五矿”字号的企业及其下设机构与该公司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并呼吁社会各界警惕混淆风险。这一声明既是央企维护品牌权益的常规操作,也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

中国五矿通过内外部排查发现,部分企业未经授权使用“五矿”字号,可能引发公众误认。公布的208家企业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涉及贸易、建设、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例如云南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泉州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虽名称中含“五矿”字样,但与中国五矿不存在股权关联。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条,企业名称不得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简称,中国五矿已对侵权行为保留法律追责权利。

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五矿成立于1950年,2023年资产总额达1.13万亿元,营业收入9346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65位。其旗下拥有中国中冶、五矿资本等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业务涵盖金属矿产全产业链,掌控全球38座矿山,覆盖中国70%以上战略性矿种。自1950年起,“五矿”字号及系列注册商标(包括“MINMETALS”图形商标)已成为企业核心资产,承载着品牌信誉与市场影响力。

中国五矿在声明中强调三点法律立场:

1. 风险警示:提示公众注意甄别企业主体,防范冒用名义开展的融资、招投标等行为;

2. 报案指引:建议受损方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避免通过非官方渠道处理;

3. 维权措施:对侵权行为将依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

五矿早年也经历过造谣,打假已经不是第一次

此次声明是中国五矿品牌保护行动的延续。2023年4月,该公司曾公布189家非关联企业名单,其中39家直接冒用“五矿”名称,150家不当使用相关商标。类似央企“打假”已成常态,如国家能源集团2023年清理147家仿冒企业,中国中化集团2022年通报89家侵权主体。这种现象折射出央企品牌被滥用的三大动因:

· 信用背书:冒用者借助央企信誉获取融资便利;

· 市场准入:在招投标、资质申请中制造竞争优势;

· 监管漏洞:部分地方存在企业名称核准宽松问题。

从此次事件可提炼三点启示:

从企业端看,要建立常态化字号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筛查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从政府端看,完善企业名称争议行政裁决机制,参考《商标法》建立字号预先审查制度;

从公众端看,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验企业股权结构,避免“以名取企”。

中国五矿此次声明不仅维护了自身权益,更为行业树立了依法维权的标杆。截至2023年,该公司拥有17.08万名员工,其品牌保护行动直接影响着超万亿规模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随着《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的深化实施,此类央企“打假”行动将加速市场秩序净化进程。

信息来源:

https://m.toutiao.com/is/4qHsJXLTBu0/ - 中国证券报:万亿央企,郑重声明

0 阅读:0

三界邹子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