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总裁说特斯拉智驾最牛!当技术吹捧成为营销新手段,脸都不要

三界邹子之 2025-04-01 10:38:48

2025年3月31日,博世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一席话,将这家德国百年企业的傲慢与焦虑暴露无遗——他高调宣称特斯拉FSD“断代领先国内方案”,却对自家智驾系统的平庸表现避而不谈,更刻意忽略中国本土智能驾驶技术的突飞猛进。这种“捧美贬中”的言论,与其说是技术评价,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认知战”:既想用特斯拉的“神性”打压中国车企的锐气,又想借机兜售自家那套缝合了德国保守基因的“过时方案”。

技术双标:FSD神话背后的逻辑陷阱

吴永桥口中的特斯拉FSD“极度自信、安全和舒适”,与国内用户的真实体验形成荒诞反差。根据第三方测试,特斯拉FSD在中国城市道路中频繁出现“鬼探头”误判、红绿灯识别迟滞、变道逻辑混乱等问题,甚至因违章行为引发多起投诉。反观华为ADS 3.0、小鹏XNGP等国产方案,已能在无高精地图支持下实现全国范围的城市领航,其绕行博弈能力和复杂路口通过率远超FSD。

博世高管选择性地放大特斯拉的实验室数据,却对本土技术的地域适配性视而不见。这让人想起19世纪欧洲殖民者用“科学理性”包装种族优越论的旧戏码——只不过今天的话术变成了“算法代差”。更讽刺的是,博世自家的高阶智驾系统直到2025年才勉强实现停车场到停车场的导航功能,其依赖的1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的硬件堆砌,成本远超国产纯视觉方案,实际体验却连自动泊车都需手动确认,三点掉头功能更被用户吐槽为“停车场杂技”。

商业焦虑:价格战下的“技术恐吓”

博世对特斯拉的谄媚,本质是传统供应链巨头面对中国智能驾驶革命的应激反应。2024年中国车市价格战导致博世销售额下滑2.7%,被迫裁员1200人,其引以为傲的ADAS市场份额两年内从91%暴跌至73%。当华为、地平线等中国供应商以更低成本提供更高算力的芯片,当小鹏、蔚来通过全栈自研打破博世在制动、转向系统的垄断时,这家德国巨头终于撕下“技术中立”的面具,试图用“特斯拉不可战胜”的话术延缓中国车企的技术觉醒。

这种策略在汽车史上早有先例:1980年代,博世曾联合德国车企抵制日本电装的低价ECU,声称“亚洲企业不懂精密控制”;2010年又嘲讽比亚迪的电池技术“十年内无法商业化”。如今,它又将矛头对准中国智驾,无非是想维护供应链议价权——毕竟,一旦车企接受“自研无用论”,博世便能继续靠打包销售ESP、iBooster等传统零部件躺着赚钱。

殖民思维:全球秩序下的“技术霸权”

博世对中国车企出海的“劝诫”更显虚伪。徐大全曾呼吁“不要用低价破坏海外市场秩序”,暗示中国技术只能做廉价代工。然而现实是,博世在欧洲市场向车企收取的ADAS系统授权费高达每套3000欧元,而华为同类方案成本不足其三分之一;其引以为傲的48V轻混系统,在中国厂商的800V高压平台面前已成“鸡肋”。这种双标背后,是根深蒂固的殖民思维:西方企业靠技术垄断收割全球是“商业规则”,中国企业凭创新突破价格桎梏就是“破坏秩序”。

更可笑的是,博世自身正疯狂“打脸”。其最新智驾方案采用双Orin-X芯片和激光雷达,硬件配置与蔚来ET7、理想L9高度雷同;所谓的“全球联邦训练框架”,实则为规避数据主权监管的权宜之计。当中国团队在苏州测试三点掉头功能时,德国总部却要求所有算法必须经本土“安全审核”——这种既要中国市场红利、又防着技术外溢的心态,活脱脱一副“精神分裂”的买办嘴脸。

觉醒时刻:打破“洋神像”的技术自信

中国汽车产业早已过了仰视西方的阶段。2024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华为ADS 3.0在慕尼黑车展引发欧洲车企排队求合作;博世引以为傲的线控转向技术,其国产替代方案成本仅为其60%。当吴永桥们还在用“德国工艺”的陈旧叙事给中国车企洗脑时,市场已用脚投票:2025年一季度,博世在华智能驾驶订单同比下滑40%,而地平线征程6芯片签约车企突破20家。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用“技术神学”压制创新的行为都是徒劳。从内燃机到电动化,从机械控制到软件定义,汽车产业的权力更迭从未停歇。今天,当博世高管们坐在慕尼黑的办公室里,对着中国地图画出“秩序保护区”时,他们或许该重温一句中国古训:“寇可往,我亦可往”——只不过这次,带着激光雷达和神经网络芯片冲锋的,是曾经的“学生”而非“老师”。 ​

0 阅读:0

三界邹子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