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座核聚变-裂变混合发电厂落户南昌?真相与挑战并存

国货 2025-03-30 17:15:26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座聚变-裂变混合发电厂”的外媒报道引发热议。该项目被描述为选址江西南昌瑶湖科学岛,总投资200亿元,并宣称将实现连续发电功率100兆瓦,目标Q值(聚变能量增益)超过30,远超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的Q=10目标。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否真的能如期实现?真相究竟如何?

项目背景:多方参与但尚处研究阶段

根据江西省电子集团2023年11月披露的信息,江西联创光电超导公司与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已签订协议,联合建设聚变-裂变混合实验堆项目,并采用高温超导技术路线。联创光电作为高温超导材料的供应商,虽证实了项目存在,但强调自身并非主导方。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目前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以技术验证为主,后续能否推进至商业化电站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一位参与聚变研究的专家指出:“2030年前将混合发电厂并入电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技术瓶颈:材料、燃料与审批难题

混合堆的核心挑战在于技术可行性。首先,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流(14.1MeV)对结构材料的损伤强度是裂变堆的100倍。现有钨合金在1亿摄氏度环境下仅能维持数百小时,而商业化电站需20年免维护。美国NIF实验室和俄罗斯DEMO项目均因材料问题停滞69。其次,氚燃料的年产量有限,混合堆的燃料循环难以自持。ITER报告指出,氚自持需满足TBR≥1.3,目前技术尚未达标。

此外,我国内陆核电建设审批尚未放开,商业电站的选址需通过极为严格的审查。知情人士称,实验阶段的选址要求较低,但商业化落地仍需突破政策瓶颈。

时间表争议:2030年目标被指“不现实”

尽管联创光电提及“2030年建成聚变电站”,但项目招标公告中未明确时间节点。澎湃新闻核查发现,相关报道中的“2030年并网”缺乏官方文件支持,且技术验证到工程应用的周期通常需数十年。以我国核能发展战略为例,聚变能商业化预计在2050年前后实现,示范阶段最早也要到2045年。

中国核聚变进展:实验室突破与资本热潮

不可否认,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例如,“中国环流三号”近期实现原子核与电子温度“双亿度”突破,合肥BEST项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等也在加速推进。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联创光电股价一年内涨幅超180%,多只概念股获机构密集调研。

然而,实验室成果与商业化之间存在鸿沟。专家强调:“能源革命需脚踏实地。聚变技术从验证到落地,仍需攻克稳态运行、经济性等难题。”

瑶湖科学岛:基建先行,未来可期

目前,南昌瑶湖科学岛一期工程(含实验室、厂房等)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2025年6月整体完工。尽管混合发电厂的具体规划尚未明确,但这一科学岛或成为未来聚变-裂变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结语:仰望星空,更需理性

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其突破将彻底改写能源史。然而,当前的热潮中亦需警惕资本炒作与信息失真。中国在聚变领域的探索值得肯定,但技术攻坚仍需时间。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0 阅读:10

国货

简介:位卑未敢忘忧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