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它,大学教授差点送命,却被特务当做垃圾炉

一笑聊知 2018-11-19 09:13:27

今天要说的这件国宝,是金文的代表作品。

可它自出土以来,就颠沛流离。

这就是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

毛公鼎因主持制作者为毛公而得名。

鼎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

它出土后的经历曲折离奇,足够写成50集的电视剧还不带灌水的,一笑在这就只能说个梗概:

毛公鼎精拓本

最初就是一个农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刨土的时候无意间挖出来这个大宝贝。

由于陕西岐山这一带常有古董出土,所以有眼线的古董商人闻讯赶来,以白银300两购入。

正当打包运鼎之际,被眼红的村民董治官拦下来了。

古董商人就买通知县,以私藏国宝的罪名将董治官逮捕下狱。

可知县大人也不是善茬,一见此鼎便两眼发光,找了个理由便将宝鼎据为己有。

知县大人也不是为了收藏,又转手卖给古董商人苏亿年。

据说苏亿年为了凑足银两,连自己的毛驴都给卖了,在当地留下了“毛驴换毛公”的传说。

苏亿年将此鼎运到北京,接着就卖给了翰林院编修陈介祺(字寿卿)。

陈介祺购得此鼎后,对鼎的铭文作了研究,写成了《毛公鼎释文》。

越研究陈介祺越了解毛公鼎的价值,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为了保密,陈介祺索性连最好的朋友索要拓片也不给,以至于当时的收藏家和学者一致认为他收藏的毛公鼎是赝品。

暗地里,陈介祺派人将鼎送回山东老家秘藏,并嘱家人严守秘密。

瞒天过海之计只能用于一时。

陈介祺病故后,其次子陈陔向老乡陈芙珩泄露了家藏毛公鼎的秘密。

陈芙珩虽不出名,但他背靠一棵大树——历史上的名人,两江总督端方。

端方授意陈芙珩花白银万两购买宝鼎,又许诺陈陔到湖北省银元局任职。

于是陈陔不顾家人反对,在1910年将毛公鼎售予端方。

第二年,端方受命镇压四川保路运动(这个中学历史书上有的)被杀,其后人纨绔败家,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

典押到期后,主人无力赎还,英国记者辛浦森得知后,愿出5万美金购买,但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

此事传出,舆论大哗,爱国人士极力呼吁要保护国宝。

叶恭绰

北洋时期曾任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决意设法将宝鼎留在国内,他变卖家产,又找到冯公度和郑洪年,三人合资5万元,将宝鼎从银行取出,秘藏于上海。

不料,仅仅4个月后,日军又占领了上海,叶恭绰只得避走香港。走之前,叶恭绰将自己收集的文物寄存在英租界。

未曾想,他留在上海的姨太太潘氏为图家产,与虎谋皮向日本宪兵队告密,把叶恭绰派来保护文物的侄儿叶公超给抓了。

叶公超当时是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也是一名铁骨铮铮的爱国文人,他在日本宪兵队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下,誓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

叶恭绰为了救侄子性命,铸造了一方假鼎,上交给日本宪兵队。

幸好毛公鼎见过的人不多,当时也没有啥高科技的高级鉴定手段,所以日本人信以为真。加上叶家有门路又肯花钱,这才把叶公超救了出来。

1年后,也就是1941年,叶公超摆脱监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

才安稳不久,同年12月,香港沦陷,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带回上海。

后来,因叶恭绰坚持不肯出任伪职,生活日渐困顿,不得已将鼎典押给银行。

叶公超

巨商陈永仁得悉,出资赎出毛公鼎。

为了打通关系,实现自己从政的梦想,陈永仁又将毛公鼎送给了军统头子戴笠。

可惜所托非人,戴笠对古董向来没有研究,也不打算研究,

毛公鼎这就么丢在军统办公室里,被特务们当成了销毁文件的香炉——连特务都这么没文化,难怪军统不成器。

戴笠死后,毛公鼎划归为中央博物院收藏。

1948年,国民党将大量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也在其中。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毛公鼎就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被定为永不更换的展品,成为台北故宫镇馆三宝之一。

毛公鼎的珍贵,在于它拥有现存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

铭文铸在鼎内壁,有32行,近500字。

铸鼎之时正值西周末年,天下大乱。无奈之下,周王只得将朝廷的内外事务交给重臣毛公,并嘱托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

毛公为表忠心,特铸成此鼎,以此表明自己及子孙会世代铭记教诲。

铭文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邮票

毛公鼎铭文的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

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比散氏盘更为端正。

线条饱满遒劲,体势庄重,布局规整疏密有致。

仔细观察,每个字之间都有方格相隔——这是先在鼎上刻画出格子,再写文字的。

即便如此,在一个凹进去的弧形内壁上写字,还得写的大小一致、规规整整,确实很不容易。

这也是象形文字演变到规整的“方块字”的确证。

整体来看,铭文气势宏伟、笔法端庄、字体圆润,算得上是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

所以,清代教育家李瑞清题跋此鼎时说:

“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文字拓本1

毛公鼎文字拓本2

毛公鼎文字拓本3

(未完待续,下一期介绍另一个金文代表作品,也是一件了不得的国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