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一脉流传至今。
是中国没有遭受过侵略吗?
显然不是。
外来的入侵者何尝不想征服这个伟大的文明?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失败了。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如此坚挺?
一笑带你从一个新鲜的角度切入,
由汉字的诞生说起。
不同于市面上低幼向的汉字科普读物,
也不是正经八百的教材型汉字书法史,
从今天起,一笑将会以最轻松有趣的方式,为你讲述汉字与中华文明的故事。
汉字是怎么产生的?这有个很酷的传说——
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话说咱们华夏族的老祖先黄帝曾与蚩尤交战。
蚩尤一族铜头铁臂、骁勇无比,
从武力值上来说妥妥的压制黄帝一族。
但黄帝走的是技术流,尤其是科技树满点。
比如为了应付战场的雾霾发明了指南车,
为了远程攻击发明了弓箭,
为了弥补单人作战能力不足创造了阵法
……
阵法都出现了,那怎么调度和指挥就是个大问题了。
当时流行的是结绳记事、刻木为号,
可两军交战之时,指挥部还在忙着绑绳子、刻木头怎么来得及?
于是黄帝就把部落里最有文化的仓颉给叫来了,问他怎么办。
仓颉想了想,说:“最好是制订一套简洁的符号,让所有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那就方便了。”
黄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这事儿就交给你吧!”
领导一句话,下属累成狗。
方向是定了,但制订一套能让人一看就明白的符号哪那么容易?
仓颉被这事难住了,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办法来。
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
仓颉为了换换脑子,也为了补充能量,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
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
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
仓颉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
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
这样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形状概括一下,形成标准再画出来不就成了吗?
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立马回去把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
黄帝听后笑看说:“你这想法不错!你就把世间万物都概括成符号,再规定好含义,我来颁布天下。”
从这以后,仓颉不舍昼夜,
仰望天空星宿的分布、俯瞰大地山川的脉络,
观察鸟兽虫鱼的痕迹、描摹草木器具的形状,
概括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他还尝试着把一些符号组合起来,表示新的含义。
仓颉把这些符号拿出去略作解说,别人一听一看便明白了,
再也不用繁琐的结绳和刻木了,这些符号随手拿个木炭就能描画出来了。
仓颉把这种符号命名为"文",后来又有了专门指代它的“字”,合称“文字”。
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发生了怪事——
白天,无数粟米就像下雨一样,从天而降;
晚上,无数鬼魂就像遭灾一般,嚎啕大哭。
天雨粟,是上天庆贺人类终于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意思、记载事务,将文化和知识流传下去;
鬼夜哭,是先祖有感,忧虑有了文字后民智渐开,欺伪狡诈也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
——世界上关于文字创造的故事有很多,但赋予如此高深意义的,唯我中华一家。
在古代,写过字的纸都不能随便乱扔,由专人收集,再在专门的砖炉里焚化,烧完后再倒入溪流河海等洁净的活水中回归天地——这就是“敬惜字纸”的传统风俗。
余秋雨在《笔墨历史》中记载:“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尊重文字,能深刻认识到文字的作用,能看到它所承载的意义。
这,也许就是中华文明、汉字能够延绵不绝的原因之一吧!
(未完待续,点关注,看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