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了。
自从女儿上初中之后,我特别关注她的状态。身为做教育的老师,接触的身边的孩子不是情绪暴躁,就是在抑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生怕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样。
前段时间朋友家的孩子更是让我警惕起来。
她家女儿今年上初二,一直以来是“别人家孩子”父母的她却给我打过来电话“求救”:
“西西整天闷闷不乐,晚上也不吃饭,也不和我们交流,甚至还变得特别情绪化,你说她是怎么了?”
西西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周围孩子们的榜样。她长得漂亮,成绩也名列前茅,还会弹钢琴会跳舞,简直让我们这些妈妈们羡慕。
但是上了初中,一切都变了。
她不再和家长交流,但是朋友一开始以为是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小秘密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发现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
经常写作业写着写着就开始掉眼泪,开始哭,情绪变得特别激动,甚至严重的时候开始撕卷子。
听了孩子这种情况,我建议西西妈妈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看。
最终的结果也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西西患上了中度抑郁症。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
18岁以下的孩子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其中五成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很多时候,孩子的抑郁,其实早有征兆。
孩子厌学、情绪低落,是“心理”在向你发出求救
当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时,你是怎么做的?
大部分家长第一反应是“你又想偷懒,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了你……”
这个时候孩子内心就会存在一种愧疚感,这也是大部分家庭中的常态——“愧疚式教育”!
很多家庭总是觉得我紧盯着孩子上学,给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才是对孩子好,我们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
高二的陈恒刚刚开学两个月就告诉妈妈,自己不想去上学了,每天在教室里听不进去,头晕头疼,很难受。而妈妈却没好气:“好不容易考进市重点高中怎么能不去上?我脸都会被你丢光了!”
最终陈恒和妈妈达成“协议”,实在不舒服的时候帮他请假。而半个月中,陈恒已经累计请假了四五天了,没多久妈妈就被请到了学校“谈话”。
“我当时窘迫极了,恨不得拉着陈恒痛骂一顿。”
在这之后,妈妈开始观察儿子每天的状态,每天6点多出门,公交地铁1小时,赶在7点15分前到校。晚上6点多回到家,一脸疲惫地吃完饭就去睡觉,凌晨两三点爬起来做作业,直到天亮。儿子不满意自己处在中游的成绩,要全力向前赶超。双休日,儿子要求请家教补课,并告诉妈妈“自己不累,不找家教才累”。
妈妈试探地问儿子:“要不要找个心理医生?”“要的。”陈恒回答。
但即使这样,陈恒心悸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情绪也越来越低。他形容“静坐的时候心跳也会非常快,像刚刚结束长跑,但是不会气喘”,夜里很难入睡又很早醒来,精神非常疲惫,曾经担任校棒球队主力的他对运动也没了兴趣。
妈妈带他多次在医院进进出出,最终排除了身体躯体问题,在一所医院的精神科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看,当孩子厌学、情绪不稳定时,一定要重点关注,因为这可能是孩子在向你“求救”。
我们要做孩子的“保护伞”,不要做“摧毁者”
教育内卷的时代,孩子不可避免地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父母拼命鸡娃,铆足劲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在这种压力下,孩子却越来越痛苦,他们厌学、大吵大闹,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学习治疗专家称:“越是内卷的时代,越要保护孩子的心理,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理的第一道保护墙。”
为了防止孩子抑郁,在这里给大家提出几点小建议:
1、父母保持松弛感,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位博主曾分享过自己松弛的家庭氛围,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在他的家庭中,过节是要有仪式感的;周末是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的;考试失误是会被鼓励的;进步是会被奖励的……
在一则视频中,妈妈曾出境过,她说:“我相信我的儿子一定是最有优秀的。”这句话令无数人破防。
给孩子家庭中的松弛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相信他、鼓励他,这也许是很多培养出自信优秀孩子的关键秘密。
2、理解孩子内心的困境
在一个记录片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场景:
刚上初中的儿子开始疯狂打游戏,晚上玩到凌晨,甚至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不想上学了。
爸爸为此和儿子发生过多次冲突,有一次还动了手。
后来经过心理老师的引导,才得知,儿子今年上了初中,以前的朋友全都分开了,而新学校新环境也没有熟悉的人,他很孤独,再加上父母离婚,家庭支离破碎,他也只能在线上寻找慰藉。
爸爸听后愧疚不已,表示以后一定多陪陪孩子,带儿子出去打打篮球。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困境,但家长要能够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最有力的后盾。
真正厉害的父母已经做到了反内卷、反焦虑、反内耗。
当孩子嘟囔 “我不想上学” 或陷入其他难题,家长的理解就是那束光。用爱为孩子铺就道路,做他们坚实的依靠、温暖港湾。让孩子成长途中,时刻感受接纳与肯定。
如此,孩子未来回望,记忆皆是温暖与力量。凭借这份底气,面对风浪,他们定能勇往直前、展翅翱翔,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而这是家长给予孩子最珍贵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