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丰顺县丰良镇莘陂村一片青山绿水的掩映下,静静矗立着一幢古色古香的白墙灰瓦老建筑,房子一字排开,门楣上书“蓬庐”两字,远远看去斑驳的墙面、古朴典雅的院落,一看老屋便经受着岁月洗礼,记录下时光更迭,低语着往昔的岁月,透过那些饱经沧桑的窗棂回望,似乎曾经的身影依然清晰而丰满。
果然,走进故居内,看到的是一些发黄的书籍,旧时的用具、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等,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过历史的烟云,轻拂岁月的尘埃,“身临其境”地感知耳熟能详、仰幕已久的名人的生平,一件件文字记载着屋主人波澜壮阔的沉浮人生,讲述着往昔不平凡的事迹。此屋便是抗战时期曾经担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第九战区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兼干训团教育长等职,参加了德安之役、上高之役、长沙会战、长沙保卫战等著名战役的中将参谋长吴逸志的故居。
吴逸志,原名吴福胜,字学行,号锡祺,1896年11月出生于出生于村子里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的父亲吴少蓬曾是晚清贡生,博通经史,在当地被人尊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当年不少富家子弟均慕名找他求学,人称桃李盈门。其母亲王纯贞,丰顺建桥镇上寨人,善良、贤淑,助夫教子,所生三个儿子均学业有成,尤其二子吴逸志幼承庭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诗文书法俱佳,本想在科举上有所作为。
然而,就在吴逸志十来岁那一年,正摩拳擦掌备考求功名参加科举要吃官家饭的时候,传来了一个令所有读书人震惊的消息:“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说没就没了,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弃笔从戎,投身军营,先是就读于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保定军校六期,风云际会,独步一时,与后来成为名将的顾祝同、薛岳、余汉谋、吴奇伟等人同届学习,为往后的晋升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逸志从保定军官学校步科毕业后,当年,各地军阀割据,战乱不休,处处充满杀伐,天未厌乱,强邻入侵,国事蜩螳,国步维艰,时代呼唤英雄,转眼进入全面抗战时期,先后担任过黄埔军校教官,参加过东征、北伐,还公费留学德国的吴逸志被人称为文武双全,满腔热血的杰出人才,一回国便授予中将军衔。并与自己的同乡兼同学薛岳做褡档,他们二人在东征北伐时段,是同甘苦共患难的袍泽,密切配合,情同手足,成为他手下第九战区的参谋长。
这个时期,正值南京沦陷,得寸进尺的日军,顺着长江溯江而上,对全国各地重要城市实施大规模的进攻行动,随着江西长江要塞马当失守,日军一个月内连占彭泽、湖口和九江,并叫嚣一个月内再破星子、德安和永修3座县城,夺取和控制整个南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偕参谋长吴逸志来到观音阁,开始仔细分析赣北抗日战场的形势,紧急调动10万兵力在德安北部的山地布下易守难攻的“反八字剪形阵”,封锁南浔线和昌九公路,并召集前线将领训话:“参加围攻的各部队一律有进无退,违者军法从事!”。
1938年9月23日,日军106师团先锋青木部队6000余骑兵、步兵、炮兵,在第九战区“诱敌深入”策略的引诱,进入事先布置好的德安万家岭口袋阵地。据吴逸志《德安万大岭大捷回忆》一书中记载:万家岭地处德安南浔线之中部西南,南浔线是当年江西唯一的一条铁路,全长约120公里,铁路旁边有一条公路,东北为庐山,西北为岷山,东南为鄱阳湖,沿铁道附近为平坦地,部队易于运动;其两旁之山地,内部均有道路,除野炮外,各兵种通过无甚困难;铁路公路主要桥梁,均经破坏,鄱阳湖内,浅水兵舰通过无阻。要之此带地形,陆海可以协同作战,对装备优良之部队极为有利。
那时日军的想攻取南昌,再西趋长沙,遮断粤汉路,对武汉形成大包围,以歼灭我大江南岸之野战军,阴谋狡计,至为毒辣!身为战区参谋长的吴逸志首先是制定作战计划,对参战各部严格要求,并提出五条重点:一是此地为山区作战,由于大兵团不便展开,先头部队至关重要,打头阵的必须是坚硬的钉子,胜败取决于头一仗;二是后续增援部队要抱打持久战思想,多构筑预备阵地和保有主动转移阵地之自由;三是阻击防御时,必须有两翼有依托,竭力利用反八字形阵地;四是作战时,空间和时间有轻重缓急之不同,重而急者,虽尺寸分阴必争;五是每次作战过程中必须出奇不意,让敌人琢磨不透其战略意图。
在万家岭战役,各参战部队严格执行战区参谋长吴逸志的作战方针,有多场战斗打得非常出色。一是沙河金官桥战斗,当年七月下旬,日军松浦师团及台湾波田支队,与海军舰队八十余艘,协同呼应南下,所部到达沙河平湖岭一线,遭到我军阻击,敌陆海军联向我平湖岭一带阵地炮击,日必千发,工事随毁随修,守兵依然几立,恼羞成怒的日军施放毒气,掩护陆海空军联合攻击,激战至暮,演成白刃战,或予驱逐,或予聚歼,我阵地前端,已无敌人立足地,导致敌人锐气全挫,战斗力消耗过半,是役非常激烈。
单说日军战死的官佐:113联队长田中圣道大佐、145联队长市川大佐、副官木山武、1大队长上田中佐,2大队长板田大尉、10中队长黑川中尉全部被打死,士兵伤亡无数。敌伤亡之惨重,由此可见,在九江、德安间,我敌肉搏血战,大小数十百次,或主力相搏,或轻兵相接,长或兼旬,近亦昼夜,寸土寸草,皆为血迹所染遍,即敌幸取一要点,亦莫不付出重大之代价,故日军虽然三次增援,终于无功。
二是东西孤岭战斗。日军在沙河金官桥遭受重挫后,便改道德星公路攻占东西孤岭, 计划是抄驻守德安我军的右后路。指挥官清楚地知道,东西孤岭为隘口街之锁钥,隘口街又为德安东侧之门户,一旦敌人占据此地,我军危如垒卵,于是派重兵前往守住。敌势在必攻,我势在必守,战斗非常激烈,日军先用野战炮向我阵地地猛烈开火,炮弹呼啸飞至,一时间,炮火交织,硝烟弥漫,树断枝折,泥石横飞,枯草尽燃。炮击的硝烟没有散尽,出动大批地面部队之敌发动冲锋抢占要道,向他合围过来,我军指战员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猛烈进攻,历时一个多月终于守住阵地。据敌文件载:敌步兵101联队长饭冢大佐,联队第一中队,机关枪第二中队,149联队2大队长、中队长,皆伤亡殆尽。
三是麒麟峰战斗。日军在东西孤岭失败后,又转其主力向右翼沿瑞武公路西窜,企图一面协同近卫师团之一部,威胁我德安之左侧背,一面绝断我修河上下游之连络,乘机夺取武宁。接着,其铃木联队快速占领白水街附近之要隘,攻占麒麟峰,随后坚守麒麟峰的日军换防为106师团宫琦联队。麒麟峰,海拔仅367米,位于德安白水街西侧,山势险峻,日军占领此地后,不仅可以掩护沿瑞(昌)武(宁)公路南犯之第二十七师团侧背,又可东援106师团师团作战。
因此,夺回麒麟峰是重点,反攻战斗打响后双方全力拼杀,山上山下,进进退退,战斗异常惨烈。天亮后,日军飞机又不断轰炸我军阵地,一时阵地上炸声四起,硝烟弥漫,令人窒息。黑烟滚滚,火光冲天,三尺之内人影不辨。经我军奋勇杀敌,终于将敌人敌全部击溃,我军以一个师的兵力收复麒麟峰阵地,歼敌3500余,自伤4000多,可见战斗之惨烈程度。
四是金轮峰战斗。当我军取得麒麟峰胜利时,敌酋据飞机报告我军大部,沿永武公路向箬溪、武宁运动,便以为我右翼兵力必已抽调一部前往武宁作战,试图越隘口街直趋德安之念,死灰复燃,乃牵制我围魏救赵之计,意欲乘虚进犯金轮峰,包围隘口街侧背,以牵制我军。此时敌伊东正喜师长搞起了偷袭的把戏,乘夜色潜入鹅公包深谷,被我军包围,由三角尖、金轮峰、南康尖,分路合围,居高临下,势如秋风扫落叶,敌虽拼死突围,顽抗约八小时,终因受创太重,仓皇万状,人马自相践踏,被我歼来联队长以下800余,获重机枪12挺,轻机枪34挺,步枪400余支。此役一零一布施联队,被我消灭殆尽。
身为战区参谋长的吴逸志记录的万家岭战斗的过程非常详尽,尤其是日军的伤亡情况,日本兵遗尸弃械遍地都是,堆积如山,他写道:万家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为血迹所染遍,虽我亦受相当损失,但能张我军威,摧彼暴敌,实足与“双十节”献礼,同伸普天之庆也。并特此写下一首诗《万家岭大捷》:
赣水苍茫,暮鸦惊月,阵成御敌汹突。天炉欲化,鬼域凶神,违令亦无心怯。良谋决策。操胜算,天兵传檄。看啸傲强虏显英雄,魂消魄散灰灭,浴血沙场壮烈,痛歼倭奴,国史留页。哀鸣末路,插翅难逃,一网尽罗妖孽,神州报捷,喧乐鼓、冤仇初雪。却今日,俱掩尘埃,几人知晓同悦。
的确,万家岭大捷日军王牌部队106师团成为瓮中之鳖。经过最终十二天的激战,除逃脱千余人外,其123(木岛)联队、145(池田)联队和101师团的149(津田)联队以及配属部队,计一万余人葬身在万家岭山野中,并有三百余人被俘。此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完胜”,力挽抗日颓势,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不仅轰动全国,而且震惊世界,它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永垂不朽。薛岳和参谋长吴逸志率军打出的这次大捷,薛岳签署的命令中说,“本战区中将参谋长吴逸志著晋支上将薪”。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享受上将待遇。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中的参谋长一度被人们称为是军事主管的“附庸”,严格来说就是一名打杂的,但从战区参谋长吴逸志的众多著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在万家岭战役中,无论是战时定计决策、运筹帷幄,知己知彼主宰战场,对各部队的训练、教育,并对司令部业务监督查核,研究改进,尤其是重视谍报、地形、地图研究,对敌人与自己军队强弱点比较之研究,对日军坚守据点及交通线、少数日军防守广大区域、日军凑集部队临时实施增援、日军威胁己方侧背、克复据点防敌反攻、日军坚守不出诱敌就歼、打击日军混成大队、对敌集中运输等各种情况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有战后的总结等,对这一切吴逸志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作为参谋长的确是称职的,因此,人们都称他为国军最能干的中将参谋长,认为他辅弼功深,大放异彩,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时代英雄人物。
应该说,抗日战争正是用人之际,这样一位劳苦功高,能文能武的参谋长吴逸志,自然要成为重点提拔的对象,不过正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接下来发生了二件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而且直接惹怒了老蒋,他直接下令将吴逸志“交军法执行总监部严办”并一度扬言要毙了他。虽然在薛岳等人的求情下,免除了牢狱之灾,但却被解除了军务,只能回到老家反省,后来担任了一些任军委会高参之类的闲职,从此被彻底踢出国军一线战将的行列。大家可能会问,吴逸志到底是哪二件事情,为何老蒋要严办他,甚至还起了杀心呢?接下来对此进行解答:
当年湘北在捷的宣传车
第一件事情是宣传过度。翻开尘封的历史,在此在一则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时曾任老蒋侍从室骨干、后任代理军统局长唐纵的日记中写道:“晚贺主任宴客,鲁荡平自湖南来,言薛伯陵之飞扬跋扈与部下之阿谀逢迎。长沙近有‘新战长沙’之戏,演薛伯陵湘北大胜故事。鲁用戏台辞令,形容有声有色,听者皆笑不可抑。”《唐纵日记》本系私人性质,后唐随,日记不慎失落于大陆,遂被公开。日记中记述的鲁荡平时任湖南岳阳的县长。薛伯陵,即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湘北大胜故事”,即俗谓“第一次长沙大捷”。为何“新战长沙”此戏会被唐纵称为“笑不可抑”呢?
我们从时任第九战区长官部参谋处副处长的赵子立,有一段可供参考的相关描述:“这个战役(笔者注:即湘北之战)的结局,是双方互有伤亡。在全战役中,我军所占的地形,都比日军高些,因此,日军火力虽强,他的伤亡也不少于我军。但我军也没有击破任何一个日军部队,日军谓主动撤退”云云。还有时任第九战区长官部军务处处长贺执圭总结:湘北战役,除前哨战中确曾发生激烈战斗外,其余各个主阵地和各个大部队,不是闻风遁逃,便是一触即溃。……而所谓追击、侧击等等,言追击,则始终与敌相隔一日行程;言侧击,则从未与敌人主力接触。在敌人是“全师而退”,而我军只不过是“送客出门”罢了。
客观地说,抗日战争中的三次长沙会战,双方各有胜负, 单一从人员伤亡情况比较,中方损失的人员更大,但就战略目的及战略全局而言,日军有达到预期消灭九战区主力,而且不能以此来威胁陪都重庆,第九战区虽然损失了一些兵力,但从战略层面上看,应该是获胜者。况且那时在败多胜少的国军来说,精神上实在太需要一场胜仗鼓励一下。站在老蒋的层面,发了封电报 “此次湘北大捷,全国振奋,诚是为最后胜利之佐证,而对于人民信念、国际视听,关系尤钜。骏烈丰功,良深嘉庆。” 这算是正常不过。
当然,别人夸几句是可以的,而置身于其中的战区参谋长吴逸志最好不要出面,但他偏不,不仅把其战术说成“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写诗“千里长围战洞庭,声声鼙鼓耳边听。雄师荡洗胡尘恶,重见湖峰入眼青”“再捷铙歌满洞庭,又看气绕大陵星。可怜历乱倭奴骨,夜雨烦冤带血腥。”“两度狂澜靖洞庭,又传笳鼓马前听。星沙依旧金汤固,一样丹心照汗青。”不过,作为文人儒将写诗抒发一下情感也是无可厚非的。
过分的是,吴逸志亲自操刀主编了一出新编京剧《新战长沙》,剧一开场,红旗招展,锣鼓齐鸣。男一号迈着将军步,头戴帅盔,身穿帅甲,前有马童,后有大纛,功架十足的走上了舞台,但见这位英雄身后,红旗上面大大地写了一个“薛”字,两厢的龙套刚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正当大家纳闷时,男二号上场,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穿“八卦衣”,一口开口便是京戏的戏腔——俺参谋长吴逸志是也!大家才知道,穿越了真的穿越了!
原来,现代京剧《新战长沙》,他把薛岳将军扮成英明果断的刘备模样,吴逸志参谋长则成了足智多谋的孔明模样,一时在湖南各地广为演出,还下到各乡镇巡回演出,影响确实不小。当然,这件事情上文说的老蒋侍从室骨干唐纵写在了日记中,被指责这吴逸志自吹自擂,飞扬跋扈,阿谀逢迎之举,很快就出面干预,最后被“封杀”再也不许演出了。想想也是,剧中你把战区司令长官比成刘备,手下比成孔明,那我们上面的人是什么了?“封杀”也就顺理成章的事情。当然,这件事情顶多是宣传过度,只是在老蒋的心中留下一个“疙瘩”可以说是无伤大雅,接下来的一件事情性质就不一样了。
第二件事情是触犯底红。《新战长沙》的戏虽然封了,但吴逸志的参谋能力可谓是一流的,这一点,从老蒋在长沙会战之后授予他甲等荣誉纪念章,并任命他为军官战干团教育长,负责培养军官们的地图、参谋作业能力,提升国军的专业性。由此可以看出,吴逸志能力还是得到老蒋的认可的。
这一阶段,正值太平洋战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强弩之末的日军在太平洋上似乎战无不胜,很快拿下东南亚和菲律宾,进攻缅甸。苏德战场,德军也是一直处于攻势之中。此时的吴逸志觉得自己不能闲着,要向高层进言有关重大战略决策的建议,从而展示自己的雄图远略,于是,着手写了一篇《对同盟军作战的建议——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的文章,并呈送到了军委会。
吴逸志在该文中精辟的分析了亚洲战场的局势以及其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直陈抗日雄图远略,主张在缅甸、印度抗击日军,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开辟新的战场,以牵制日军并消灭其主力。文章中重点论述了中国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性,建议盟军加大援华力度,盟军出装备,国军出人,即可在江浙和福建等沿海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和反攻日军,要知道,他的这种思路可谓是说到老蒋的心坎上了,靠美械装备打日本到不一定,但靠外援先进装备自己的军队打内战,正是老蒋梦寐以求的事情。所以,他特意给吴逸志的文章批示:“该员热心研讨,见解甚是,殊堪嘉慰。尚希继续精研,俾资参考”。
老蒋对吴逸志的文章极为推崇,国中军的众多军政高官支持,有的称他大著悉洞时势,语重心长,至佩卓尔!至主张先击溃日本,再会师柏林,尤与鄙见不谋而合,谨留供参考。有人说他罕见的有识之士,堪称为人中麒骥,卓尔不群!各大军政人员对他无不景仰。按理说,如此有见解的军中高官,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是很大的。
偏偏此时的吴逸志,着实自我愉悦了一番,看到这么多大佬对自己的“认可”,于是也飘飘然起来。但左等右等似乎此信如石沉大海,没有一点看到行动的踪迹,有些等不及的他便自作主张起来,便通过外交部工作的连襟兄弟,把该信译成英文版,直接提交给了盟军的最高指挥官罗斯福总统。罗斯福看到里面的内容称中国战场应该承担更多义务自然是高兴,本身就喜欢下面人跟自己提意见,而且还是来自中国战场的属下,这不是把自己当成太平洋战场的最高话事人么!
因此,罗斯福高兴得合不上嘴,特意给吴逸志回电话,声称战略构想已经交与有关部门作为制定战略方针,很快就要实施了。吴逸志见美国总统亲自为自己回电,自然是乐得一蹦三尺高,认为自己的雄才大略抱负就要成为实现了。他哪里知道,在老蒋眼中,他信中的建议仅仅是限于战略层面,是个空洞的东西,实际指导的东西毕竟有限,对其的褒奖也仅仅是表扬其敢于说话的态度。而你私自与美国总统打交道,拿古代来说就是叫“僭越”,目无官长,违反军纪,触犯底线,这可是大忌,那可是不可饶恕之罪。
因此,老蒋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免去了他的战区参谋长职务,交军法执行总监部查办,同时还起了杀心,虽然在薛岳的再三周旋下,吴逸志免了杀头之祸,但从此含恨解职回老家反省。虽然后来他在信中所描绘的的战略构想被中美所接纳,包括展开缅甸战役,但他的人却自此黯然失色,从此永不被重用,可惜了这样一位抗战中有战功,还具有世界战略眼光的一代将才就此埋没。
晚年吴逸志
总结:吴逸志前面的扩大宣传只是一个引子,后来写一封信直接毁掉自己的军旅生涯,可以说在国军高级将领中独一无二。他虽然此前在战场上有功,但站在老蒋的角度,他犯“原则性”问题已经触犯了其底线,实在是“功不抵过”。就吴逸志本人来说,便是判断失误,这文章在老蒋手里能得到他的嘉奖,但从罗斯福转过来地就变了味,触碰了老蒋设定的界限:越界了。他自己使自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