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数学零分国文满分被北大录取,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102岁依然美丽

村人说史实 2019-12-03 17:12:31

国人心目中,北大被公认为最高学府,不仅仅是维新变法之际京师大学堂的前身,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太学”,亦被称为“国子监”,也是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更重要的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发祥地。

北大不仅是一所顶尖学府,更是一座富有历史沉淀的文化殿堂,从这里走出的文化名人更是灿若星辰,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无数人刮目相看,而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那便是分数不够,却被北大录取的女神童,后来被人们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一代名媛张充和。

张充和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人称与民国“宋氏三姐妹”齐名的“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

张充和与三个姐姐不同的是,在她只有11个月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稍后,养祖母花重金延请吴昌硕的高足、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

有了优良的师资,加上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4岁会背诗,6岁识字,能诵《三字经》、《千字文》。特别是十年如一日,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深厚的国学底蕴濡养了她的气质,润色了其出彩的文笔,在当时被人称为神童。

21岁那年,张充和被北大破格录取为试读生,开始了她在文学院国文系的求学生活。

那个年代的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主任胡适,教授有钱穆、冯友兰、闻一多、刘文典等。张充和受到了名师亲授,受益良多。她还对学校之外的世界更感兴趣,北大旁边的清华,有位专业昆曲老师开课,她经常前往聆听。

那个年代,虽然是战乱频繁,但她勤奋学习,刻苦磨砺,加上名师指点,取得了优良的成就,她工诗词、善书法、会丹青、通音律、尤长昆曲。

在诗词方面,被一代名士章士钊誉为“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李清照”。比如她的中英文诗集《桃花鱼》,该诗营造出的意境堪比李清照的《如梦令》:

记取武陵溪畔路,

春风何限根芽。

人间装点自由他,

愿为波底蝶,

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

最怜泡影身家。

试讲飞盖约残花,

轻绡都是泪,

和雾落平沙。

除了写诗之外,张充和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她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有人说,张充和之所以能在中国古典艺术世界中达到沈尹默先生所说的“无所不能”的造境,必须从她早年所受的特殊教育谈起。“她自童年时期起便走进了古典的精神世界,其中有经、史、诗、文,有书、画,也有戏曲和音乐。

书法是张充和一生的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

除此之外,张充和也通昆剧,唱、念、做、打,挥洒自如。唱昆曲更“无纤室俗尘”,诸多文人雅士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张充和的昆曲是从苏州开始的,回到乐益女中上课,她唯一爱上了昆曲。章靳以曾在苏州听充和唱昆曲《芦林》,听到泪流满面,诗人卞之琳用情尤专,只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张充和以诗言志:昆曲是最爱,知己非干情。二姐允和与周有光在上海结婚时,张充和就献上了一曲“艳词”:《西厢记》。

张充和的“昆曲之路”不仅是讲学、演出和传,最突出的是影响、培育和成就了纽约“海外昆曲社”。

因此,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

后来,张充和随丈夫定居美国,生活安稳,晚年的她,不随波逐流,也不孤寂,寄情于艺术,又存有知己。还在美国成立海外昆曲社,以研习、保存、传扬昆曲为宗旨,历年来,昆曲社共举200多场演讲、示范及演出,包括40多出昆曲折子戏及全本戏《牡丹亭》《烂柯山》《贩马记》《渔家乐)《狮吼记》《长生殿》及《蝴蝶梦》等。

每年5月13日张充和的生日,曲友们都会为其雅集,每次她都会唱曲,直至期颐之年,听其度曲清唱,便如清风明月,干净而纯粹。

张充和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的书法、昆曲、诗词大家,被世人誉为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即使102岁年老,她仍面容清秀,仪态万方,被网友称依旧美丽,被称之为“最后的大家闺秀”。2015年6月17日下午1时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0 阅读:7

村人说史实

简介: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