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铸币是借用古钱的词汇,是指当朝使用前朝年号铸币,在近代机制银元中后铸币是大量存在的,有的藏友把后铸币理解为假币是不对的,机制银元后铸币不是对前朝银元的简单再版,往往通过修模增加暗记,与原版形成明显区别,常见的后铸银元有以下几种:
一、民国三年三角元
1949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为稳定东北地区金融市场和满足全国解放区货币流通的需要,选调曾在关内解放区制造过银币的周鉴祥到沈阳造币厂主管制造银圆工作,再版生产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银币。
工人从模具库找出存放35年之久的原模,对原模和新的二原模加以修饰,“改正一字”和“改修肩章”,“圆”字为“三角圆”。标准银币的规格:直径39±0.05毫米;边厚2.55±0.05毫米;丝齿170个;重量26.55克。1950年为支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流通,继续生产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银币,直至10月15日,朝鲜战争爆发工厂疏散为止。
1951年2月,成都造币厂进行筹备工作,沈阳造币厂为成都造币厂修饰二原模生产三角圆,1951年4月正式生产,1954年以后停铸。由此形成了三角元的两大版别,沈阳版与成都版。
三角元除了文献记载的修圆、修肩章外,在字体及嘉禾的样式上也不同于厂版,嘉禾凸出,“壹圆”二字粗大,“壹”字上有△、□、M暗记,图案略显模糊,原铸光明显低于厂版,成都版与沈阳版的嘉禾也有明显不同,根据以上特征,三角元可以区分十余种子版别。
二、民国九年海南版
海南版也称琼制版,国民党政府在1949年7月恢复银本位制,重新发行与二十三年帆船形制完全相同的银元,1949年11月6日,国民党政府在解放军即将解放广东前夕,被迫将广东省第一造币厂迁往海南岛海口市,利用回收的银元等改铸含银量较低只有八成的“袁头九年”、“小头”、 “二十三年帆船”银元。
袁像九年属于国民党政府在1927年就明令废止的前朝币制,因而海南版九年同样属于后铸币。海南版九年具有精发版特征,但字体与图案均粗大,币面模糊甚至内齿不清,多数有衣领透打,并未发现不同的暗记,可能是形势紧迫没有修模。
三、北洋34与江南甲辰
在龙洋品种中数量最多的差不多就是北洋34和江南甲辰了,而且版别众多,让人很难理解,其实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该年10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次年即改元宣统,按常理北洋34的数量不会是最多的,原因就在于宣统朝与民国前期的大量后铸。
宣统朝后铸尚未发现相关文献记载,民国前期后铸已有文献为证,民国三年(1914年)八月财政部饬令南京等地造币分厂,指示在国币新模未颁前,各厂改用北洋造钢模制造银元。钢模则向天津造币总厂领取。
以下是网上藏友发帖内容的归纳,原帖并未提供文献证据,是否准确藏友以后慢慢考证,内容仅供参考(此观点以北洋34小字版、江南甲辰TH版为原版)。
1909-1911年5月,宣统朝试铸“宣统年造大清银币”期间,后铸了34年大字普通版,是34年的最普通最常见的版式,这个版很漂亮,龙鳞非常的深峻,34字体比较大,龙头饱满,大龙角下边的小龙角头部,比较的细,明显的不一样,龙珠右边的,云朵纹理不同,龙眼,以两个小圆点生动的刻画出了龙睛,以及龙尾,龙脚处的云朵差异。
1912年—1914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部呈文临时大总统,核请仍然依旧币式样照常生产。除民国元年南京造币厂铸造的开国纪念币(下五星小头)1000万元,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长尾大字版和江南甲辰(CH)仍是主要铸行流通的银币。
1914年2月-1914年12月,北洋政府财政部发文,新币铸行前,仍以北洋造34年光绪元宝为主,但版别改为短尾龙版,并停止了江南甲辰的铸造。
后铸币是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使用前朝年号而正式发行流通的银元,与银元再版是不同的,比如三年大头在1914年至1919年之间的再版,但不属于后铸币范畴。
另外,回流版船洋并非后铸币,1949年国内局势动荡,物价飞涨,民众对纸币毫无信心,政府被迫于七月初正式公告恢复银本位制,并重新制造及发行于二十三年版船洋形式原完全相同之银元。中央银行奉命向美国财政部造币厂订购银币三千万枚。1999年春台北中央信托局公开标售银币,首批是六千枚,系当年撤退到台湾留存之物。后又陆续拍卖数批,大量23年船洋回流到大陆,被称为回流币,很多人误以为是台湾利用旧模新制。
我有孙小头要出售,喜欢的和我联系
别上当
2023年铸的吗?
铸造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