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地换和平到领土互换,这让俄罗斯情何以堪?

云端逐梦舞动星河璀璨 2025-02-17 17:39:51

俗话说“实力不够智慧来凑”,而在这场俄乌战争中,乌克兰人似乎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经验之谈”。

根据法新社等媒体的报道,在11日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俄罗斯“领土换领土”的设想。

在谈到有可能即将开启的“停火谈判”时,泽连斯基称,我们准备“利用一块领土换取另一块领土”。显而易见,意指用乌军所占领的部分库尔斯克领土换取被俄军占领的乌东领土。

至于会“置换”哪一块乌东领土的问题,泽连斯基说:“我不知道。拭目以待吧,但我们所有的领土都很重要。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在泽连斯基抛出“领土互换”论后,俄罗斯方面立马给予了回应。对于泽连斯基的提议,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12日一口回绝称:“这是不可能的!”

佩斯科夫说:“俄罗斯从未讨论过,也永远不会讨论交换土地的话题。当然,乌克兰军队将被驱逐出这片领土,那些没有被摧毁的人将被驱逐。”

而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回应称:“在库尔斯克州活动的新纳粹分子不用靠交换就能得到一块大约1米乘2米、深约1.5米的地方。”

显而易见,俄方恼羞成怒了,甚至有些急眼了。因为,举凡断然拒绝的,多是涉及到了“底线”;举凡说着“最狠的话”、使用“咒骂语言”的,基本上都是“脸上挂不住”后的“情急反应”。

试想,一场本可以在几天之内结束的“特别军事行动”却打成了四个年头的长期战争;本来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展示军事实力的“树威之举”却搞成了“消耗战”;本以为最不济也是乌克兰用“土地换和平”,但到头来却被乌克兰一招“领土互换”化解和“羞辱”,这让政治上“五常之一”和军事上“名声在外”的俄罗斯情何以堪呢?

直白地说,尽管俄方的回应“很强硬”,话里话外也有乌军“不堪一击”的意味,但似乎也“为时已晚”。毕竟,“谈判”可能会即将开启。

再者,对于进入俄罗斯境内的乌军,真像佩斯科夫和扎哈罗娃说的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驱逐或“消灭”吗?如果可以的话,这都半年多了,早干嘛去了呢?可别像简中网上所说的“诱敌深入”论,那就是个“自娱自乐的段子”而已。

库尔斯克战役是乌军在2024年8月6日主动发起的,至今已半年有余。根据美国战争研究所的分析,为了“驱逐”乌军,俄军至少调动了近8万人规模的军力,这还不算域外国家“将军派来”的那1.2万人部队,可是,目前为止,不仅没能将乌军赶走,而且还时常会被乌军反攻。

对于俄军没有将“入侵”的乌军赶走的原因,应该用“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来定义。然而,在特定舆论场上的一些人口中却成了“将计就计”和“诱敌深入”的谋略了。直白地说,这只是个“桥段”,或者说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笑话”,因为其逻辑根本就经不起“推敲”。

首先,这场战争是乌克兰方面突然发起的,而前期的态势表明,俄罗斯方面则是措手不及和手忙脚乱。这足可以说明是乌克兰“谋略在先”和俄罗斯是“被动”的一方。

其次,自二战后,不管是苏联时期还是后来的俄罗斯,都没有过领土被“侵略”的事实。况且,俄罗斯是世界级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而乌克兰在俄罗斯眼里也就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国”。显而易见,基于尊严、面子以及“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原则,第一反应应该是迅速将其驱逐,而非什么“将计就计”和“诱敌深入”。

换言之,以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军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在战争初期俄军“钢铁洪流”进入乌克兰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和空降兵部队都打到基辅了,怎么需要在自己的领土上搞个“陷阱”来“诱敌深入”呢?

如果说是“诱敌深入”,那为何又要将乌军控制区从1300多平方公里压缩到500平方公里呢?如果说为了“诱敌深入”,那不应该是放进来更远的距离,以便让乌军衔接不上或后勤补给出现问题吗?那样不是更容易消灭乌军的有生力量吗?

至于对乌军“包饺子”之说,那显然是“扯淡”。一来,乌军控制的那部分库尔斯克领土并非“飞地”,而是与乌克兰境内领土相连的。二是据美国战争研究所等西方智库透露,乌军在北约的帮助下已经从乌克兰本土与乌军在俄罗斯境内的部队建立了一条“立体式”通道。

也就是说,不仅是军需和后勤补给,就是部队的增援或撤退,也都基本能够做到畅通无阻了,试问,哪里来的“包饺子”之说?其实,这才是俄军耗时半年都无法赶走乌军的根本原因。

再者,在这半年来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俄军为此付出了伤亡四万多人的代价,而且还搭进去“将军派来”的三分之一兵力,试问,有这样的“将计就计和诱敌深入”吗?毋庸讳言,“此论”纯属无稽之谈。

实话实说,基于种种原因,舆论场上的一些俄普粉力挺俄军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想力挺,起码要找一些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的“话术”。比如,像“假如没有外援乌克兰就会怎么这么样”以及“俄罗斯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北约”等说法,就属于“最正确的废话”,或者说是最典型的“诡辩”。

而之所以有上述这类“假设”,无非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乌克兰弱而俄罗斯强。二是想说明西方援助乌克兰这对俄罗斯不公平。那么,既然是“假设”,既然要“公平”,那为何不索性“假设”一下“如果乌克兰与俄罗斯体量相当”的情况呢?

再进一步来说,如果让乌克兰“当家人”与俄罗斯“话事人”单打独斗”的话,那不是更公平吗?一个虽然年龄大点,但却是特工出身;一个虽然年轻,但却是个文弱书生,综合来说,也算是“旗鼓相当”。显而易见,这“不现实”。所以,那些“如果没有外援”等假设毫无意义。

其实,衡量一支军队的作战水平,主要是看它在实战中的技战术运用、武器的先进程度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能力,而不是在力量悬殊下的谁胜谁负,这其中的“变量”其实就是“智慧”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这场战争过程便不难发现,俄军几乎没有打出过任何一场技战术层面“可圈可点”的战役。比如说,马里乌波尔战役,那是全凭绝对实力的硬攻,5万多人面对8000名守军打了83天。巴赫姆特战役打了327天,最后还是靠瓦格纳雇佣军“寸土寸血”拿下的。

反观乌军,在战争初期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反夺”安东诺夫机场、“瘫痪”从白俄罗斯境内开过来的俄军步兵车队、用单兵作战武器让俄罗斯坦克洪流“趴窝”等,既展现了勇气,也体现出了“智慧”。

在力量稍微增强后,一场哈尔科夫反攻战,仅用了23天就收复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失地”。从敖德萨连夜急行军的乌军部队吓得赫尔松城内的俄军赶忙撤退到第聂伯岸边,据说,如果不是胆小怕事的拜登担心引发核战,急电“命令”泽连斯基“住手”的话,估计那2万多俄军恐怕很难撤退到第聂伯河左岸了。

反观俄军,从2023年10月借助于中东地区那场冲突的外溢效果,对乌克兰实施了“二次进攻”,虽然攻势轰轰烈烈,尽管看上去每天都有“土地”进账,但细算下来,并没有超过战争初期所控制的领土面积。这说明什么?这恰恰说明俄罗斯并没有“摧枯拉朽”般的优势。

直白地说,如果不是美国在武器援助和使用问题上“三心二意”、“前怕虎后怕狼”的话,以乌军表现出的技战术水平,以及明知“实力不济”而靠智慧创新的能力,俄乌战场的形态绝对不会是目前的“模样”。

人们常说“逆境锻炼人”和“办法总比困难多”,直白地说,乌军的表现足以诠释了这些说法。比如说,乌军明知在重武器、空中力量和人员规模这“三大件”上与俄罗斯差距太大,所以,它们另辟蹊径,创建和发展了全球第一个“无人作战部队”系统,几乎可以全天候地打击俄罗斯的境内目标。

还比如,乌军已经开始了使用机器人参与阵地攻防战的尝试,据说,已经有过两次机器人参战的战例,且正在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总结”,以便成立一支新型的作战“部队”。说白了,这些“智慧”都是因为人员消耗上“比不过”俄罗斯而“逼出来”的。

如果将战场上的技战术运用和武器系统的创新归纳为战术层面的智慧,那么,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则是同时兼具了战术和战略智慧。

直白地说,如果将俄罗斯占领的乌东领土比作“西瓜”,而将乌克兰占领的俄罗斯库尔斯克领土比作“芝麻”的话,尽管有“大小之分”,但却是“各有各的味”。而从战略层面来说,则是将本来极有可能的乌克兰“土地换和平”逆改成了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领土互换”。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俄罗斯不能快速将库尔斯克的那块“失地”夺回来吗?当然能!如果俄罗斯倾尽全力的话,完全可以夺回来。可是,“晚”了!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谈判”即将开始。

当地时间12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他当天先后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了电话,他说:“谈话进行的很顺利,他(泽连斯基)也和普京总统一样,希望实现和平。”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证实了“通话”一事,并称:“普京总统和特朗普总统一致认为,通过谈判可以实现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解决。”

泽连斯基则表示:“乌克兰比任何人都渴望和平,目前正在与美国制定联合措施,制止俄罗斯的行动,达成可靠、持久的和平。”

既然“三方”都表态了,那也就意味着“谈判”即将开启。而乌克兰发动的这场库尔斯克战役则必将会在谈判中体现出不菲的战略意义。显而易见,不管将来会达成什么样的“和平协议”,即便是乌克兰被“抛弃”、被“出卖”,但“土地互换”这个“梗”都会成为俄罗斯军事史乃至沿革史上一个注定无法弥补的“遗憾”。

0 阅读:7

云端逐梦舞动星河璀璨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