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斋念佛,就是出家当和尚做尼姑,就是破欲修行成仙成佛。其实这是人们对佛法和佛教的误解。
自释迦摩尼佛时代,佛教有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出家的僧众、尼众,和在家的男众、女众。所以,修习佛法,并不是非要出家,如果人人都出家,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岂不是要灭绝?如果人类灭绝了,僧众也就不存在了。那样的话佛菩萨还来渡谁?佛法还有谁来研究和学习?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食肉这一戒。印度的比丘、比丘尼,一般都是靠托钵乞食。乞食时不准挑剔饭菜,也不准挑剔贫富,挨家挨户逐个乞食。别人家做什么饭,出家人就吃什么,这样难免会接触肉食。但是为了表示众生平等和慈悲心,释迦摩尼对弟子有只能吃三净肉的要求,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所杀的肉。佛教的斋日,要求不准吃五荤以及过午不食,这五荤并不是肉食,而是指韭菜、大蒜、洋葱等五种带有强烈刺激气味的蔬菜。
下面说说佛教的根本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弟子要持五戒,难道平常人就不需要吗?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来逐条分析一下吧。
不杀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即便不是佛弟子,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不忍心杀生,而且还尽自己能力救护生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即便不讲宗教理论,杀生一样要付出代价,虽然有些杀生是表面上是合法的,但是杀死国家保护动物,或者杀人,那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了。
不偷盗:偷盗是触犯法律的罪行,相信大多数人不齿于这种行为。老鼠过街为什么会人人喊打?就是因为它偷盗的行为。
不邪淫:这个属于道德范畴,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抛开宗教戒律不说,大多数人对邪淫都是零容忍的。
不妄语: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要求他们不要说谎,虽然我们大人或多或少不由自主几乎每天都在妄语。社交中,相信没有人愿意和一个经常妄语的人多交往吧。
不饮酒:酒能乱性,虽然现实社会中,人们交往离不开酒,但是每次喝醉酒或因为喝酒而误事之后,我们大多会懊悔不已。喝酒的危害,几乎人人都能意识到。五戒之中,除了酒戒是遮罪,其余都是根本戒,根本戒就是就算不受戒,做了那四件事情一样是有过失的。
以上的五戒,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也会尽量早点避免,如果能持守这五戒的非宗教人士,一般也都能得到大众的欢喜和爱戴。
下面咱们再说说十善:
身业:不杀、不盗、不淫,这三种行为在佛教属于五戒之列,刚才已经介绍了。
口业:不妄语,这条在五戒中已经为大家描述了。
不绮语,所谓绮语,是指言之无物、花言巧语,总是是说一些言不由衷献媚之语,或者是说些没有用的废话。这是为大家所讨厌的。
不恶口,有些人话难听,脸难看,往往会引发斗殴争讼,甚至会招致杀身之祸。一个擅长交际的人,是不会轻易这样做的。
不两舌,一个两舌的人,是很难有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历史上,也有不少两舌之人给别人和自己招致灾难。
意业: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因为一个贪字,令多少人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甚至于丢掉姓名。
嗔,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人在盛怒之下,轻则引发恶口得罪别人,重者伤人性命,触犯杀戒。
痴,痴之一字,包含很多,主要是不明道理、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且把别人都当做傻瓜,其实在别人眼里,你才是一个愚痴人。
其实,除了十善之外,古人还在意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条,加一起就是五毒:贪嗔痴慢疑。
慢,是指傲慢。傲慢是最要不得的思想,历史上因为持才自傲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有人在。
疑,这个疑就是怀疑,一个人如果疑心太重,也是会给他本人和身边的人带来很多困扰,而且绝对不会有好的名声,哪怕他才华再出众。如果是一个掌握大权的人,也许他一个“疑”字,就能令许多生灵涂炭。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者/不文
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