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水利枢纽,那可是七十年代初咱们国家动真格搞的一个大项目。为了让这个工程既快又好地建起来,上面特地组了个葛洲坝工程指挥小组来负责。
这个领导团队组建得相当厉害,有两位头号人物,一个是第一指挥长曾思玉,另一个是指挥长张体学,还有政委张震坐镇。副指挥长那是一大堆,包括王英先、宋养初、刘炳华,还有胡茂悌、俞侠、江含章、赵修、朱俊功、林一山、滕宏杰、李地山、邹光炳、程建仁、余光秀、廉荣禄、任士舜、田冰、史维汉、张浙、刘志毅、傅殿阁、项关福等等;副政委呢,也有五位,分别是何振浪、司鲁民、麦汝强、王子卿、黄世忠。
另外,还有三名干部分别负责参谋长的工作、政治部的日常管理以及后勤部门的领导。
曾思玉是武汉军区的司令员,还兼任着湖北省委书记的职务,算是第一把手,但他自己不亲自去指挥工作。他主要是管军地两边的大事。说到具体负责工程的,那是张体学。张体学在打仗那会儿,就做过政工和军事上的领导,资历深,本事也大,按他的职位,给个中将的衔儿那是应该的。不过呢,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在湖北专心搞水利了,参与指挥了好多大型工程的建设。
政委张震,以前呢,他是南京军事学院的一把手。到了1969年,他被调到武汉钢厂去干活了。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武汉军区的副司令,但奇怪的是,他并没在军区里待着,而是被派去管葛洲坝的事儿了。
提到那22位副指挥长啊,他们里头有来自国务院各个的官员,还有武汉军区的领导,湖北省的干部,另外还有一些水利方面的行家。这些人里头,大部分其实都是兼职的,并不常驻在葛洲坝工地上。
王英呢,他在水利部里头当个副部长;宋养初呢,他在国家建委任上干的是副主任的活儿;刘炳华,他在国家物资管理部那边,是副部长;胡茂悌这个人,在工程兵国防工程办,副主任的位置坐着;还有江含章,在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的头衔挂着。他们这些人的职务啊,我就不一个一个细说了。
领导班子人数多,是因为各个单位都调了人来,一起处理同一件事情。葛洲坝是长江上的首个大型水利工程,不仅要顾及经济发展,还得考虑到国防建设的必要性。
工地上总共有5万5千人在工作,但我们并不想靠人多取胜,主要是机械化水平还没跟上。
指挥部里聚集了各路英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经历各不相同,脾气也是五花八门,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聚在了一起。张震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低调,互相搭把手,有啥问题就直接拿出来聊聊,即使意见不同也没关系,可以保留。那时候,有的人心里头有点小九九,工作起来放不开手脚。张震就劝他们别想太多,大胆去干。
说实话,那时候的领导架构,在很多地方都挺常见的。不光是临时组建的单位,就连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这些,也都是一个头头带着十几个甚至好几十个二把手。这种情况,真的不少见。
张震经历过不少调动,这回他被派到了葛洲坝指挥部工作,接着就升为了武汉军区的专职副司令,手下管着12个副司令呢。后来,他又被调去当总后勤部的副部长,那会儿副部长一共有8个人。
这么个庞大的机构,工作效率能不被影响吗?答案很明显,就是会受影响。人多意见就多,矛盾也跟着多起来,到时候解决起来可就麻烦了。特别是在那时候的情况下,张震老提醒大家,有啥问题都得放到明面上说,要坦坦荡荡。
1971年5月,这个项目正式动工了。但在建的时候,因为各种缘由,它停了两年。好在后来又重新开始建了,一直忙到1988年底,这才全部搞定。说实在的,从头到尾忙了17年,真是不简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