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温了四大古典之首《三国演义》,突然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个体在某些时刻会显得特别渺小无助,时代前进的车轮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此轮疫情中,民间流传的“清零派”与“放开派”一直在“生存”与“生命”的争执中争锋相对,吵得沸沸扬扬。最后“放开派”取得胜利,笑傲江湖。
而一些网络大V司马南、胡锡进、储殷、黄日涵、九边等,更如同舆论场上的十八路诸侯,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脱颖而出,奋笔疾书。
民众则大多对复杂的形势转折,有些不知所措,全面放开后的众生百态,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2022年的最后两个月,大家都很压抑,说不上哪里不对,就是感觉不对劲,有一种被“欺骗“的感受。
因为“全面放开”选择在冬至前后,而新冠最喜欢寒冷,本身传播速度也快,所以病毒横扫大江南北,中招的人们叫苦不迭。
放开前,卫健委接收的每日新增数据、各路专家学者的轮流发声,烘托出来的氛围是:奥密克戎毒性重症死亡率低,90%以上都是无症状感染者,不必惊慌!
放开后,身边朋友圈、大街小巷出现的情况却与人们的预期相差十万八千里:大多数人变阳后,发烧咳嗽嗓子疼,病毒似乎强大到可以肆虐常人的每一寸肌肤。
这种切肤之痛如果没有药物的缓解和控制,硬扛过关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偏偏,感冒药供应又出现掉链子。
人们对资本操控的核酸检测乱象余怒未息,一下子又是铺天盖地的抢购某芬某瘟,甚至还抢不到!
它不仅不是普通感冒,而且一旦中标,几乎都会呈现五花八门的症状,如果没有药物,如同渡劫。
专家不可信,学者似流氓,数据已失真,这一幕幕,奇怪又心酸,震惊又无奈。
有人称感觉我们的防疫十分被动,被人牵着鼻子走。一直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阻碍“动态清零”,还有一股力量在收割利益。
一方面,人们对于在这样一个寒冬、春运春节来临之际却出乎意料的选择放开而颇有微词;另一方面,人们毫无准备近乎赤手空拳与病毒搏斗,这种感受与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专家们描述,大相径庭。
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先不说奥密克戎能不能造出特效药?会不会继续变异?有没有后遗症?哪怕就是一个普通感冒,也没人愿意无缘无故染上!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饱受病毒肆虐之苦后,开始迷茫、愤怒、患得患失,甚至质疑放开本身、对专家学者失去信任。
然而,如同奥密克戎的传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全面放开的节奏,也越来越快,越来越不可逆转。
无论我们相信与否,新冠病毒感染从政策上、媒体中开始慢慢淡化,或许和核酸检测、卫健委的“每日疫情数据”一样也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专家们基于“奥密克戎传播快毒性重症死亡率低”提出全面放开,放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提出对新冠肺炎降级管理,由乙类甲管调为乙类乙管。
对感染者不再隔离、不再判定密接、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
也就是比之前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防控降级更彻底,而且直接从法律上确定,依据的是《传染病防治法》。
同时,从新冠肺炎到新冠感冒再到新冠感染,接二连三的改名,从形式上告诉人们:感染新冠将是一件十分寻常的事。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疫情应对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有一段重要的介绍:调整目的是更精准更科学地防控疫情,更有效地利用相关的资源平衡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段话十分关键,说明这次放开,背后有一重要原因:经济的发展。
疫情管控三年,无论是免费的核酸检测还是疫苗接种、隔离救治,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一项财政支出都是万亿级别。
而躺平派们十一月份吵着闹着要放开,也是拿出:“相比如感染新冠,我更害怕赚不到钱的穷病”。
大疫三年,无论国家还是个人,确实有些入不敷出,勉为其难、举步维艰。
但是突如其来的调整让越来越多人感到迷惑:明明身边的人接二连三的变阳,而且感染后的症状并不轻松,甚至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开始不幸去世,为何疫情管控却越来放松?
我们真的能马上回到2019年吗?2023年上半年真的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和水平吗?
实际上,放松不是放弃更不是放任不管,这一政策的调整背后是我们的医疗系统、医护人员必须承担更大的救治压力,基层防疫责任人必须尽快解决辖区内“买药贵、用药难”的矛盾冲突,同时要对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做出预案。
形势紧迫,时不待我,全面放开虽然铁板钉钉,已成定局。但是超前的开放与滞后的科普以及匮乏的医疗资源带给人们的恐慌和社会影响,必须改变和抚慰,让人们重拾信仰和信心:
①专家学者无论是出于“稳定情绪”还是“贩卖焦虑”,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严厉严谨,可以不说话,但不能违背科学说假话,夸大其词的话,纸是包不住火的!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地方管理者应该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敢于承认在仓促放开过程中,出现的专家误判和药物储备不足,而不是刻意回避,只字不提。
③对发国难财者必须严惩不贷!一瓶普通感冒药可以炒到成百上千,有人一药难求,有人囤货奇居。从口罩到蔬菜再到核酸检测,这种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处罚如同隔靴搔痒,力度太小。
④基层防疫者特别是社区和农村,应该意识到责任重大,加强疫苗接种宣传和药品资源共享服务,不能“封控时比谁都积极,放开后就彻底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⑤既然防疫已经从“防控”过渡到“救治”,那么对于特殊群体儿童、孕妇、老人等必须开通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同时对于不幸去世的群体,予以一定的救治补贴。
我一直是坚挺的“清零派”,至今依然对“躺平派”耿耿于怀;我两个月无数次的坚持己见:放开是大势所趋,但春节过后会更好。
但是,事已至此,也只好如此。改变不了环境,只有改变自己。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可以呐喊自己的担忧,更要明白国家的良苦用心。
转折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团结!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们这个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毫不夸张。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希望接下来的抗疫之路,少一些坎坷崎岖,多一份平坦稳定。更希望我们能尽快走出泥泞,国泰民安!
前两天互联网出现一种呼声很高的建议:取消兔年春晚。据专家报道,春节前后全国或达感染峰值,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春很难谈得上“快乐”。
众生皆苦,还是希望所有人在历经世间冷暖,重大变革后,依然微笑从容。
放开后,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呢?
感谢您阅读,欢迎您点赞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