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崇尚“事死如事生”,因此这些墓葬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江山社 2021-05-05 17:24:34

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所以每个封建帝王都会将最令他们感到骄傲的财宝与成绩带入黄土,企图将生前拥有的一切在另一个世界还原,延续他的统治生涯。

那么,在那些统治者的随葬品中,又有那些极具特色的东西呢?

第一:勾践剑、夫差矛。

虽说中国在火药的发明上领先世界,但中国却是最后一个迈入热兵器时代的历史大国。既然中国地区长久处于冷兵器时代,冷兵器的锻造工艺自然炉火纯青。

每个男孩都有过一段骑马打仗的童年时期,喜欢拿着木刀木剑玩战争游戏。其实在古代,喜欢刀剑的不止孩童,每个成年男子都对工艺精湛的宝刀名剑无法自拔。在东周时期的古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墓主人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货币和珍宝,而是伴其一生的贴身兵刃。

象征着公元前四世纪最高冶金水平的越王勾践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我国某楚国贵族墓室。考古人员将此剑发掘出土时,发现它被装在一把纯黑色的剑鞘里,剑与鞘之间至今仍保持着极高的咬合度。

拔出宝剑,凛冽的寒光让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把剑已尘封在黄土中两千多年,竟仍锋利如斯!有考古人员找来一叠白纸,用勾践剑在上面轻轻一划,只见二十多张纸竟在顷刻间被裁为两截。

哪怕是在今天,除了大马士革刀、日本武士刀及马来剑以外,很难再找出像勾践剑这样能在几十层纸上切出整齐断层的名刀剑。

根据文献的记载,吴、越国的冶金工艺十分高超,有人曾对吴、越国出产的宝剑进行测试,发现它们竟能轻而易举地“断牛马”、“截盘医”。很多后人认为,这不过是史官的夸张描写罢了,以当时的青铜冶炼工艺而言,根本没有哪个工匠能锻造出强度高韧性好的兵器。

显然,勾践剑的出土直接否定了所有对东周冶金水平的质疑声音。

《庄子》有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越绝书》记载:“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在所有已出土的东周兵器中,唯一能与这把剑媲美的就是“夫差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人员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了一座楚国古墓,从里面发现了这把吴王夫差专属的兵刃。此矛的做工极其精良,锋利程度足以与勾践剑比肩。

且看勾践剑上赫然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字样,而夫差矛上则镌有“吴王夫差,自乍自甬”的铭文。勾践与夫差之间的恩怨纠葛是人尽皆知的,这两把兵器均被楚国人占有,无疑是莫大的巧合,难道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第二:古墓里的名山大川。

水银是化学物质汞的俗称,因为在医疗领域这种物质有去腐的效果,所以在许多墓葬中都有随葬水银的情况出现。当然,寻常墓葬使用水银,只是为了遗体防腐,像秦始皇陵这种大规模使用水银的陵墓,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八十年代初,为了证实史料中的说法,我国地质学家使用先进的汞量测定法,对嬴政的安息之处秦始皇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围绕着皇陵封土中心,有一个超过一万两千平方米的“异常区”,这片区域的水银含量相当惊人。显然,司马迁的记载所言非虚。

当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考古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我国考古学家再次来到秦始皇陵,使用崭新的物理勘探技术对整座地宫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表明,不论是《史记》的记载还是上世纪末我国考古人员的考察均准确无误,这座庞大的地宫中至少有数以百吨计的水银。

在秦始皇陵里应用水银,多半是为了起到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让身体百年不腐,东周时期的墓葬文化中,水银防腐技术得到了上流人士的认可,许多诸侯的墓葬里都出现了水银池;

第二个作用,就是塑造江河湖海的恢宏场面,让秦始皇带着他的万里河山前往另一个世界;

第三个作用,就是借助水银能挥发并含有毒性的物理性质,让那些觊觎皇陵的盗墓贼望而却步。

虽说,地宫里水银的存在已得到了证实,但人们关注的重点却不在此。这么多的水银,究竟是从哪里运来的呢?

有人通过文献进行分析,认为水银的提供者是巴郡的某个矿主“清”。《史记》记载,秦朝时期巴郡盛产丹砂,有个叫“清”的女子继承了亡夫的产业,垄断了丹砂矿的经营。因为在当时守贞的寡妇不多,所以嬴政还特地为她立了“怀清台”,借此表彰这个女人对亡夫的忠贞。

《华阳国志》中又有“涪陵郡出茶叶、丹砂”的记载。结合不同朝代的地图来看,可以发现魏晋时期的涪陵郡,就在秦代划分的巴郡之中。同时,先秦时期《逸周书》,亦有当地人向周天子进献丹药的记载。

丹砂是汞的硫化物,这种东西在民间应用比较少,所以在当时的开采量应该不多。结合寡妇“清”垄断了当地的水银产业这一细节,我们不难剖析出嬴政陵里的水银都是这名女企业家提供的。

毕竟,嬴政当时是统一六合的始皇帝,他没理由表彰一个普通的寡妇,一定是“清”为秦朝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或许,“清”是大秦方士炼丹材料的最大供应商,在当时只有她才能提供数以吨记的水银。

第三:象征着大秦军事力量的陶俑。

在兵马俑被发掘后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关于秦俑的谣言应运而生。有人说,秦俑原本是追随秦始皇左右的亲卫队,因为先帝驾崩而被生殉于俑坑。每一个陶壳之内,都有一个秦朝士兵的尸体。

这种说法,无疑是滑天下之大稽的。

那些因技术失误被破坏的陶俑,足以证明陶俑只是一种对大秦军事的象征,绝非坊间传言中恐怖的“活人俑”。

虽然因定陵考古事件,我国考古界已暂停了对帝王古墓的发掘,但兵马俑的位置距离秦陵足有一公里,严格来说并不属于皇陵的范畴。通过对这些象征着大秦军事力量的陶俑的研究,考古人员发现秦朝已具备高超的陶器烧制工艺。

在秦朝以前的陶器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工艺相对落后,且没有达到“模塑结合”的水准。以塑形为主的“堆塑法”界传统的“盘筑法”,无疑是秦俑制作过程中应用到的优秀工艺。

秦俑的每个部分,都是工匠分别制作的。

例如,秦俑的躯干部分,便是使用“盘筑法”完成制作的;秦俑的四肢部分,则是以“堆塑法”制成的。衣甲上的细节,是工匠通过粘、捏等手法塑造的。在秦俑的烧制过程中,头部的制作周期是最长的,工匠需要先将黏土塑成头部的形状,然后再粘上耳朵、鼻子、头发等细节。最后,还要使用刻刀,将每一个俑头雕刻成截然不同的样子。

虽说,制作每一个部位的流程并不复杂,但如何将秦俑的身体各部分贴合到一起是一个难题。秦俑通体实心,有一定重量,如果各部位贴合后无法保持站姿,轰然倒塌的秦俑无疑会被摔成泥坯。为了固定秦俑的站姿,当时的工匠使用了两套方案:

一是采用泥钉将手和胳膊固定;

二是使用脚踏板让秦俑重心平衡。

当然,做这一切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俑坯处于未风干的状态,所以工匠对时间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

坯子在一番打磨和修改后,已经有了雏形,接下来就可以放在窑洞里烤制了。秦俑所选用的黏土,与一般陶艺的黏土有较大的区别,是细黄土与石英砂的混合物。据说使用这种材料烧制出来的秦俑,不但色泽看起来十分自然,而且表面光滑。

在出炉之后,秦俑的制作算是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工匠们还会根据秦俑的戎装,为陶俑进行上色。由于我们现今看到的秦俑,其表面的油漆和彩绘均已风化,所以已难分析出上色的步骤。好在史料里对秦俑上色的细节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工匠会先在秦俑的身体上均匀地涂抹一层生漆打底,随后将每一尊秦俑涂抹成白色,最后再用刷子进行彩绘。

可想而知的是,倘若在发掘过程中我国考古人员能够制定更完善的保护措施,古人的防氧化技术再高明一些的话,今时今日我们在俑坑里看到的将会是五彩斑斓的大秦兵阵。

参考资料:

【《庄子》、《史记》、《华阳国志》】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