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多的人,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耗费在那些他们其实知道并不需要的事情上...然而几乎从未有人谈及它。
——大卫 · 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或者已经开始工作一段时间,那么你手机上的算法大概率会给你推送这些内容,标题会是:
“符合这三点,才是一份好工作!”
“提问:找不到意义,这份工作还要继续做吗?”
“如何排雷单休工作?”
这是网络 momo 们的心声,但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共同的顾虑。我想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时对于职场对立、工作成色的讨论还没有像这两年这么多?但现在只要打开社交软件,手指滑三下,就能轻易感知到一个问题早已浮出水面:
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在工作中的意义感?

等一下,Steppy 好像不是社科讨论号,不过我们离年轻人是如此地近(以及是年轻人本身),不如行动派一点:开放更多的岗位机会,邀请各位来尝试。
是的没错,Steppy 招聘日又开始了,大家抓住机会(文末有招聘详情)!
滑到底部了解完招聘详情之后,可以回到这里,我们为这次招聘准备了一些小 Tips,是一些内部的讨论和思考。或许可以成为你在面试前的“准备材料”?

01.
“意义感的下降,牛马感的上升。”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
如果你是一位球鞋编辑,在阅鞋上千之后、了解了如此多精彩的营销故事之后,你愈发感觉,球鞋在你眼里自动拆分成了一块块零部件、最基本的材料——它们只是一堆原材料以及成熟工艺制作出来的物品?
这时你应该怎么做?当初对于球鞋文化的热情还要如何保持?
这种情况可以套用在任何一个职位上:平面设计师对于商业设计的惯性、服装设计师因“二八定律”的潜移默化(关于什么是服装界的二八定律,欢迎搜索了解)...

“当别人告诉你的、你事先预设的工作意义在实践中被消磨掉之后,我们该怎么办?”
工作到一定的时限,我当然也经历了这样的情况。顺着这篇文章说就是,有点像“走到了意义感的边缘。”
去年年终时我和老板 Ray 聊起这件事。事实上,这种“祛魅之后,自己重新寻找意义感”的工作阶段是所有社会人都要经历的,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感性上我还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鞋子,但这时我在喜欢什么呢?这个意义是不是需要我们自己凭借现在的认知重新寻找?
我渐渐发现,很大程度上追逐球鞋是在满足我们的眼睛,而不是双脚本身。所以现在,关注更健康的鞋子,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产品,让双脚不再一味屈从于主流风向而穿鞋,是我认为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大部分人还没有这个意识。”
这只是一个非常细微的工作缩影。但 Bingo,也不失为一个重新建立意义的过程。拥有同一性的驱动力在这个行业相当重要,而不是心口不一、敷衍了事地做事情。

确实是这样,意义感的下降常伴随着牛马感的上升。后续的表征可以是:浏览记录或者收藏夹里,越来越多关于工作控诉的内容。
然而我们总是需要工作的,不是吗?情况来到了一个转角处——工作意义感的缺失,或许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己重新找回工作意义的能力”,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它,并不遗余力地使用它。
当然,前提是找到一份契合你的工作(比如说这篇文章的底部...)。
02.
AI 是及格线,还是标准答案?
如果意识是进化的偶然产物,而宇宙本身并不具有意义——那么为什么人类明知关于目的的幻觉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却仍然如此执着呢?
——悉尼大学学者 Teodor M 问 DeepSeek:
“你最想问人类什么问题?”以上是它的部分答复。
2022 年末,Steppy 让刚刚成名的 ChatGPT 写了一篇文章,那时不管是对于我们,还是 ChatGPT 的服务器,都是一场折磨。

几年后,来自中国的后辈 DeepSeek 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又过了几周,Manus 赚足眼球。但你发现了吗?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越来越相信 AI 给出的回答,三年前,它是及格线,三年后,它成为参考答案。
这其中当然有不可思议的科技迭代,但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 AI 的信任是不是超过了它的发展速度?这其中有没有我们天性中惰性的功劳呢?
你会不会和我一样,越来越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挂出 AI 回答的截图,当成某种行事标准。用 AI 算命、用 AI 追 Crush,以及用 AI 工作。用 AI 辅助工作绝对是一个提高效率的选择,但这里的平衡点在哪里呢?对 AI 的依赖、自我放逐一般地把工作交给 AI,是不是等于拿着自己的意义感,去换取风险未知的“省时省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没有可能从一开始这个参考答案就是错的?毕竟你也知道,几乎每一款 AI 都有过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

最近有不少例子,有律所的实习生用 AI 生成文件,文件里有虚构裁判文书网的案例甚至案号,检查时没发现,最终翻大车...
先抛开靠不靠谱的问题,我们在 AI 时代高喊“找到工作的意义”,会不会是伪命题?或许我们只是想快速、躺着赚钱罢了?
点开一个视频网站,每隔三四个内容框,就会混入一个 AI 网课的广告:如何用 AI 生成短视频、写短文案,一天可以产出上百条作品。在炸裂的背景音乐中,网课老师二倍速的讲解,念出的仿佛是致富密码。
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在用同一个模式、甚至同一个软件产出的时候,等到机会来临,选中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想要的工作意义感吗?

如果不是的话,可以再次滑到底部...咳咳...
番外:
点赞满 xxx 个,就离职?
写到最后突然想起这事,就放在结尾吧。嗯,你肯定也见到过这样的贴子。
最开始,这个话题下充满“人生是旷野”的叙事,勇敢、自由、You Only Live Once、说走就走(还是字面意义上的说走就走)。但现在也成了不少人“快速起号”“流量阀门”的常用道具。
毕竟你只要求 5 个赞,就会有大概 1.5 万赞在路上赶来。

不过用这种方式得来的流量,可以拿来怎么用?有没有高人指点一下,毕竟是动辄上万的点赞啊!
OK,我们承认现在有很多投机的人。但不管事情是真是假,问题的本质在于:职业生涯的重要决策,该不该做下这个决定,其实和屏幕另一端的网友点赞,本质上没有任何联系。相比之下,或许老爷的圣杯会更可靠一些?
不开玩笑了,这个现象背后还是挺耐人寻味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或许一份工作彻彻底底地丧失了意义,我们才愿意让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用电子投票的方式决定自己职业的走向。
“我不在乎你是谁、你是不是了解我的工作、我的经济状况,只要你、你们点下那个红心,我就离离职更近了一步。”
如果是这样的话,当事人此前是经历了何种工作状态,才会如此想逃离眼前的工作?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很多时候这类贴子的首图,都是某一位留着泪的女孩,用文件挡住自己的脸——她们,或者说我们所有人,都不应该经历这样的事情。
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这是一个从工业革命之后就出现的哲学问题。但既然一定要工作,我也在这里祝愿大家:
希望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你,都不需要发“赞满离职”的贴子,都不会被“无意义工作”占领你的生活。

以下,是我们的招聘详情:

PS:文章配图出自《人生切割术》,但 Steppy 与 Lumon 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公司氛围截然不同,请大家放心投递:ray@steppyplus.com









